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解读中国人春节密码:回家祭祖成为部分人群信仰
http://wmf.fjsen.com 2011-01-28 08:3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

似曾相识

“一号线”,这是郭少达记忆中的名字,曾是从毛主席的家乡湖南开往首都北京的列车。19岁时,郭少达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坐着它来到北京。

“傍晚六点钟,正是夕阳西下,我们进入北京城,那么庄严和神圣”,郭少达开始了他人生中“满是希望与阳光”的大学时代。

他其实出生在北京。1959年,父亲正任国务院水产部海洋渔业司司长一职,他作为最小的儿子呱呱坠地。不过,两年多后,父亲就申请调回湖南益阳,全家离京南迁。

重回北京,郭少达发觉这座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有着熟悉的气息。他在湖南依稀记得一种奇怪的味道,却始终未探寻到什么踪迹。当他从中国人民大学坐公交332路,途经北京动物园,猛然发现记忆中的味道正是来自于这里。或者,他走进北京图书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猜测,或许父母也曾带他来过。

从大学时起,他才感觉,湖南益阳的新年越过越安稳。此时,父母年岁渐长,其他兄弟姐妹各自安定,郭家80后也陆续出生了。

他曾经习惯的春节,是身为革命干部的父母下乡蹲点或是参加运动,不能回家。湖南风俗中的四喜丸子、红烧猪脚、熏鱼熏肉等大菜没人会做,只有大姐准备的一些小菜,可以让回家的兄弟姐妹们头碰着头一起吃到碗底朝天。

好在动荡已经过去。上大学时,郭少达家里有了花生和瓜子,父亲会包白菜猪肉馅饺子。晚上,一家人围在火桶旁,搭了棉被脱了鞋,暖乎乎地闲聊。而在湖南,闹元宵、逛花灯、地花鼓重新恢复。郭少达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南日报》,在工作上大展拳脚。1987年,他结了婚。

上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春意渐浓。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