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 正文
漳州古城首善之街——中外兼容的文化
http://wmf.fjsen.com 2011-01-04 16:51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一]老地名

水德宫 既是庙名,同时也作为小巷名,小巷位于新华西路东头(东月城)南侧,往南通炮仔街,因巷道有一座水德宫庙而得名。水德宫,兴建年代不详,祀天上圣母(即妈祖)。陈炯明治漳拆城时庙拆毁,街坊居民依附于城楼重建水德宫庙,因地盘局促,庙建二层,神像供奉于楼上,楼下庙祝活动空间。1997年,新华西路改造时,水德宫庙再遭拆毁,仅遗下残墙一段,水德宫巷现残留南半段。

公解[廨]巷 位于新华西路西端,应是公廨巷之误。该址原为旧县衙吏廨院落通往县衙的甬道,民国初县衙及吏舍为县立职业学校校舍,五十年代一度作为龙溪县医院第一门诊所。公解巷现为民宅区的巷道。

濠沟 开凿于唐代。宋咸平二年(999年)疏浚并全线打通,使之“濠环抱子城”,《漳州府志》记:“城中故有濠沟始于西北而中分之,为东、为西”,宋绍兴间扩城后濠沟成为城中排泄水道,“东濠西沟宋设二闸”。明隆庆六年,知府罗青霄发动沿濠居民疏浚畅通之后,设一名百户长专职负责闸门的管理,既方便船只进出城区,又保证门户的安全。历代多次修浚,1950年全面清理和维修。濠沟长约2000米、宽8.5米、深4.5米,两侧驳岸以条石砌成。今虽多段破损,但东濠、西沟仍具排水作用。新华西路是全城唯一贯穿两条古濠沟的街道,横跨东濠的路条叫东铺桥,横于西沟的桥就是观桥。这两座桥梁原都建有桥亭,均是古城“七阴桥”之一。

东、西河墘 沿东濠沟西侧的河岸小道。明清时代,水运网络发达于陆行,濠沟也兼作港道使用,沿濠护岸既是船舶停靠的驳岸,又是贯穿古城的巷道,当年常有小贩肩挑小吃沿濠岸来回叫卖,久而久之人称濠岸为“挑食巷”,因闽南语谐音为“讨食巷”或“偷食巷”。现河岸改造成双侧都能通行的人行道。

天庆观井 位于天庆观前(今新华西路老干部活动中心),据《龙溪县志》载:“天庆观井在元妙观前,味甘美,可辟瘴疠,旧传漳土水热,凡仕宦至者,必先汲此,方不得病。”该井于2002年拓宽路面时填毁。

天庆观 俗称“天公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观。唐贞元二年(786年)随州治从漳浦移入龙溪,十二年(796年)刺史李登移建观口街,改称元妙观。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称天庆观。宋端平年间(1234~1236)观中建有道藏,收有颜耆仲、颜颐仲兄弟从九仙观临摹的道经五百六十四卷。主殿祀老子,旁配日、月、雷、电、风、雨诸神,其规模宏大,神像巍峨,是漳州最大型且藏有道经的道观。民国八年(1919年),道观被陈炯明军队征用为军营,从此日渐毁坏破败。到七八十年代,拆毁旧建筑,建老干部活动中心。原天公庙二根蟠龙石柱辗转到天宝后坑村,九十年代初,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捐资,以原天公庙蟠龙石柱为主柱,在该村建一座玉尊宫,人们都称之为“天公庙”。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