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三下乡”:农民文化生活的巨大变迁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23日讯(本网记者 吴寿华)

在各级各部门积极推动下,我省“三下乡”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吴寿华 摄

文艺下乡深受孩子们喜爱 吴寿华 摄

莆仙现代文明小戏剧照 吴寿华 摄

“谢谢你写的字!” 吴寿华 摄

医疗卫生下乡活动

书法家下乡为村民书写春联,送上新春祝福。 吴寿华 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在此情况下,我省宣传文化部门闻风而动,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先进文化送下乡,活跃农村文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我省文化下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新机制新做法层出不穷,实现了先进文化从三下乡到多下乡、常下乡、常在乡、留在乡转变。莆田市巧借在乡村各个角落常年演得热火朝天的莆仙戏,搭载现代文明小戏,让古色古香的莆仙戏唱响中华传统美德,唱出了时代新风尚,将文化下乡由短期变为常年,由几队变为百团,由数场变为万场。省艺术馆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的社会视角,组织实施“艺术扶贫工程”,6年间全省各级文化馆坚持不懈,定时、定点、定员深入偏远山区小学,为贫困儿童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创立了文化下乡新机制……如今,我省建成农家书屋8150家,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15247个,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90%的乡镇拥有文化站,全省拥有15000多个农村集镇(村)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图书室、文化户等,为三下乡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养文化”,农民群众戏称,要变“文化下乡”为“乡下文化”。许多基层文化单位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因地制宜,发扬优势,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领域,开辟文化宣传阵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2007年,南安市推出了“文化低保”工程,对有文化意愿而没有条件参加或有经济条件但无高品位文化生活追求的文化弱势群体进行有效帮扶,拥有一份常年性适合读物、拥有一件基本的视听设备、掌握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每月参加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每月观看一场电影、每季度看一场戏,这样实在的最低文化保障,让当地群众既鼓“钱袋”又富“脑袋”。新时期“文化下乡”的重点是“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2006年,我省率先启动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机制。目前,14771名文化协管员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舞者”,在他们的引领下,我省的农村文化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的新路子。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