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重要资讯 > 正文
"青旅义工"打工换食宿 "间隔年"热浪席卷厦门
http://wmf.fjsen.com 2010-12-21 09:15   来源:东南早报    我来说两句

垵观点

生活观念转变 更加追求“自在”

不仅大学毕业生热衷,一些已经工作数年的“社会人”也回来补“间隔年”的课。对此,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冬亮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年轻人渴望通过不同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经济相对发达、世界观相对多元而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间隔年出现的深层社会原因。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心理咨询师巨东红则进一步指出,这一现象透露出一些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向更“自在”、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次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如果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间隔年”也就没有产生的社会土壤。她认为,“间隔年”不仅为了“找寻自我”,还具有进行身心调适、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等功能。

精英教育转大众教育 就业多元化

“上世纪90年代生的大学生实践间隔年,更多是他们从容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这和古人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脉相承的。”朱冬亮认为,当代大学生有更广的人生规划和视野,“间隔年”无疑有利于丰富他们的人生履历。

巨东红的观点则是,70年代生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是一元化的,他们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责任,还有家庭和社会责任;80年代生的毕业生就业观是“二元化”的,不是工作就是继续深造;90年代生的大学生践行“间隔年”,体现了就业观的多元化。就业观与社会发展同步,是大众的社会心态的折射。至于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则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培育了中国中产阶层,一些大学毕业生暂时不必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使“校漂族”、“间隔年”有了产生的基础;二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有些毕业生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加入了“校漂族”、“间隔年”的行列;三是中国人心态的变化,人们更关注自我,更关注生命价值,就业观的多元化就成为必然。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