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小沈已经是自家建材店的顶梁柱。在发给詹红荔的博文中,他写道:“那段黑暗的时光让我懂得许多道理,幸运的是我遇见了您,未来我不会再被带上法庭。”
“教育、感化、挽救”,詹红荔用她的爱心诠释了一个少年刑事法官的使命、责任与情怀。
每一天的“多一点”,每一个法官的“多一点”,每一个案件的“多一点”,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就近一点
詹红荔坚信,没有坏到骨子里的孩子。只要有耐心,加上正确的方法,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变好。为此,工作中的詹红荔总是多走一点,更加全面地了解案件的背景和当事人的司法需求;多想一点,根据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寻求一个最佳方案;多做一点,从当事人和人民大众的角度出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在校园普法过程中,为了与孩子们的思维同步,詹红荔阅读青少年喜爱的书刊,自学心理学;学习上网聊天,适应孩子们的语言方式。当“火星”、“杯具啊”等网络词汇从詹红荔口中说出时,总能引来阵阵笑声;为了丰富活动形式,詹红荔组织开展了延平区青少年法制漫画大赛,策划了延平区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更为重要的是,詹红荔创立了“维权教育基地”,开通了南平市第一条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热线:延平区法院青少年维权热线。
在审理陈东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件时,“他该死”,16岁的陈东嘴角叼着半截香烟,冷冷地用这样的开场白向詹红荔描述作案经过。詹红荔想:性格的形成往往和童年的经历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于是,她到陈东的老家,向他的老师、邻居、亲威了解陈东的经历。在生父拳打脚踢中度过童年的陈东,心中早已种下了以暴制暴的种子。
通过心理干预,詹红荔感受到陈东对母亲和继父有很深的感情,于是她为陈东制定了一套特殊的情感矫正方案。詹红荔一次次地陪着陈东的母亲到看守所看望。这样的努力感动了陈东的亲人:陈东的姐姐和哥哥去医院伺候被陈东踢伤的老人,继父四处借钱帮他赔偿。
这样的努力也感动了陈东。庭审时,他向被害人父母下跪,恳求他们的原谅,并哭诉地说道:“我一时的冲动让你们失去了儿子,如果不嫌弃,等我出狱后做你们的儿子,孝顺你们,好吗?”
陈东进入少管所后,詹红荔以一封封亲笔书信,一次次回访时的促膝相谈,鼓励他改过自新。这些做法换来的是陈东的努力改造,几次立功,服刑2年即一次性获得了17个月的减刑。在陈东给詹红荔的回信中说:“当所有人都唾弃我的时候,是您和母亲,支持着我完成人生的转折,让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单,不再感到迷茫。”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