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接近尾声,节能减排这场大考又将交出怎样的新“答卷”?日前,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赵华林表示,中国“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0%。截至2009年底,全国COD排放量累计下降9.66%,SO2排放量累计下降13.14%,因而,SO2的指标已经提前完成,而COD的指标实现也胜利在望,中国“十一五”减排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赵司长这番话,既让人振奋,也发人深省。一方面,这些数字,说明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在排除现实困难、顶住重重压力之中,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巨大成绩。另一方面,漂亮的数字,与人们对环境的切身体验还有反差,也难以概括我国节能减排的现实困境和巨大挑战。近来,随着节能大考“交卷”时间临近,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竟然搞起了“数字节能减排”。河北某县为了完成节电指标,不惜全民拉闸限电,导致公共生活一片混乱。这种做法,陷入了“为数字而数字”的形式主义,偏离了节能减排的本意,尽管能得到一时所需要的好看数字,但社会付出了很大代价,对节能减排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更为重要的是,检验节能减排工作有没有实质性进展,关键不在于一些污染物减排的具体数字,而在于经济结构是否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切实转变。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的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对节能率的贡献一般会在70%左右,而在“十一五”期间,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小于50%,而且这种结构调整更多来自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这一方面说明,结构调整蕴含的减排潜力还远未激发出来;另一方面,也说明面对“调结构”这道节能减排大考卷上的“压轴题”,我们目前的得分还不高。从现实情况看,从去年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正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领域出了一些“开倒车”现象,造成了能源需求大幅增长,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目前,少数地方对钢铁、水泥、炼铝等耗电大户进行强制性限电、限产,而这种行为本身,恰恰说明正是由于平时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工作不到位,才导致了应急性的尴尬与狼狈,颇有“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味道。一直以来,在一些地方,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不是一个容易两全的课题,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从经济结构上分析,就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始终居高不下,有时甚至逆势上扬;从经济增长方式看,依赖资源、物质、劳动力等要素粗放式投入的增长方式还在唱“主角”,依靠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还远未确立。
这种“没污染没发展,一发展就污染”的两难困境,症结在经济结构,出路在调整经济结构。这就好比,炉子本身就很费煤,省煤的办法不是少添或不添煤球,而是换一个烧起来省煤的新炉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是这样。实现节能减排质的飞跃,需要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只有把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才能真正把“两高”产业的能源消耗挤占、摊薄、消化,从根本上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所以,“结构减排”是釜底抽薪之策,也是决定节能减排工作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我们任务繁重,任重道远。(李力言)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0-09-15拉闸限电节能减排席卷全国 专家:限产降耗不能一刀切
- 2010-09-07节能降耗就可以胡乱限电吗 "曹操墓"是只替罪羊
- 2010-09-07节能降耗就可以胡乱限电吗?
- 2010-08-27今年将推广800万只节能灯 一年可省电10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