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第18期
(总第145期)
福建省文明办 2010年9月8日
按:近年来,福州市以人文建设统领文明城市创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显著提升。8月26日,部分省市专家、学者围绕“共建人文福州 共享发展成果”进行了专题座谈。现将部分座谈发言摘编刊发。
目 录
〔专家论坛〕
福建社科院教授严 正: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福建社科院副院长黎昕:
以人为本 以文化人 共建共享
闽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赵麟斌:
摆正三个关系 体现广度深度
福建省委党校教授凌厚锋:
共识 共建 共享
福建社科院研究员潘叔明:
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得到重构
福建日报经济文教部主任、高级编辑薛东:
从“有福之州”到“人文福州”
福建社科院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曲鸿亮:
满足人的需求 共享创建成果
福州市社科联主席林山:
福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四维空间”
〔专家论坛〕
福建社科院教授严正: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这几年,福州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从“爱我榕城”活动的开展,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城市精神的提炼,以及福州市十大名片的评选,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升级。作为一个福州市民,我感到很欣慰。这里谈三点意见。
一、建设文明城市要更加注重改善社会公平。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解决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现在福州市外来人口60多万,他们的生活水平与福州本地居民有较大的落差。我们要把外来务工者当作城市新居民来对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要关心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问题,关心失业者的就业问题,这是创建文明城市很重要的部分。
二、建设文明城市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现在经济发展了,有能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应当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文化能给人的精神状态带来很大提升,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文化建设,让老百姓有一个更好的文化氛围,生活在更好的文化环境中,提高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创造和繁荣文化市场。
三、建设文明城市要更加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但他们正处在成长期,辨别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足,容易被人误导。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证明,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悉心呵护、严格要求、精心培育。因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这一基础性工程,要坚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同时,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加强校内外环境建设,努力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福建社科院副院长黎昕:
以人为本 以文化人 共建共享
近几年,福州市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以文化人、突出共建共享,不仅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且形成了具有福州特色的创建经验和工作亮点。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创建。福州不是让创建文明城市游离于城市发展之外,而是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之中。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之列,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民生优先,突出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努力打造宜居城市,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细节。如大力发展公交事业、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取消公交空调费、改造乌山、建设西湖栈道等。
二是突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福州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十分注重立足现代,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精神,努力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利用一些活动载体,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平台,大大增强了广大市民对自己城市的文化认同,更体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勇于吸纳开放意识推动城市发展的精神;十分注重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切实加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引导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活力,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融入其中,在愉悦身心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文明素质。
三是注重共建共享,为持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供不竭的动力。福州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不断探索完善省市共建机制,构建共创工作格局;注重载体推动,引导全民广泛参与;推进榕台交流,增强两岸人民文化认同;融洽侨情发挥侨力,共创福州辉煌。同时,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提升创建内涵、着力改善民生福利,保障市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真正使文明创建成果惠及百姓,在共享文明发展成果中凝聚合力,做到人文普惠。
闽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赵麟斌:
摆正三个关系 体现广度深度
福州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传承历史、弘扬先进,创新载体、注重实效,以人为本、共享成果,面向未来、跨越发展。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机遇期,要做好福州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摆正以下三个关系,体现广度和深度。
必须摆正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明城市建设的第一要义是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赢得城市发展先机的重要途径。福州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闽都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和“民俗文化”,与现代社区文化、群众性文化相互交融,孕育出了独有的福州城市文明,形成了福州的城市之魂和城市之脉,折射出城市之光和城市之韵。打造福州魅力文化,有利于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与提升,有利于整个城市文明的建设与跃升,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最终将会推动城市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必须摆正文明与民生的关系。民生是城市文明的生命线,未来城市竞争的决定因素将是民生的解决程度。让市民更受益、环境更优美、秩序更井然、服务更优质、社会风气更好、社会更加和谐,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目标。创建文明城市应该从民生入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事情入手,不断满足进一步扩大的社会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不断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同时必须强化社区功能,形成良好的组织网络,激发群众的创建热情,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必须摆正文明与开放的关系。以开放的姿态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朝广度和深度进发的有效途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州城市精神,既体现了福州人的精神,也是城市发展的理念,更是当前福州市委、市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即通过拓展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空间来推动福州社会的全面发展。
福建省委党校教授凌厚锋:
共识 共建 共享
近年来,福州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切实植根本土文化、紧紧贴近城乡百姓、坚持着眼未来发展,逐步形成了“共建人文福州,共享发展成果”的思路和做法,并在从硬件到软件、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的创建实践中,内化升华出“人文福州”的基本内涵,即“海纳文明”的人文历史积淀、“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理念、“天人共生”的人文时代自觉和“民生普惠”的人文社会向度,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推动着福州市文明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是共识。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文积淀深厚。它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衔接的“门户”,是传统农耕文明与海洋商贸文明重要的“结点”,还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碰撞而开风气之先的“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使福州站到了传统和现代的交汇点上。怎样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关键在于把握福州城市的精神,因为这种城市精神正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体现。
二是共建。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创建活动是不可能奏效的。福州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一条重要经验,即广大市民主体精神的弘扬和主体活力的迸发。当然,这种主体精神需要引导,这种主体活力需要组织。例如从始于2004年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阵地的形成,到2006年以来每年都举办的以“书香榕城”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再到多年来深入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无不是在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同时,再通过政策规划、典型培育、总结扶持等方面予以积极引导、加强管理,使之持续健康地发展,从而彰显人文共建的无限生机。
三是共享。人民群众既是文明城市的创建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几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民生优先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新增力量、公共资源、工作力量向民生问题倾斜,特别是把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市貌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努力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空间,着力把福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中心宜居城市。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叔明:
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得到重构
福州有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福州作为历史名城,最重要的是有三坊七巷等古民居建筑群,自唐末五代以来的2200多年,聚居着中古的贵族、士大夫,近代名臣、英烈、士子、实业家和能工巧匠,中国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人文精粹积淀于生活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于古建筑群中,这是非常独特的,福州人文的草根性,正在于此。福州市在文明城市建设中,几经周折,不但努力使三坊七巷留存,且努力使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城市人文重构中激活一座历史名城的文脉,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南宋、明清至近现代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兴起于长江南北,福州虽偏于东南沿海,但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而最重要的是,它集中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于自己的海纳文明中。作为八闽首邑的福州,对朱熹创闽学的影响至深。朱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完成者,其《四书集注》是元代以来朝廷开科取士的标准案书。另一著名历史人物、被作为哲学家列入《中国哲学大百科全书》的福州人朱谦之在其《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一书中认为,宋代新儒学特别是朱熹所创闽学西传欧洲后,对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朱熹是中国文化“东学西渐”最具标志性的历史人物。
西方文化历经启蒙、革命而有所成之后,也形成“西学东渐”,而在“西学东渐”中应首推福州(侯官)人严复。严复系统地译介了当时西方最为流传的学术文化思想名著,介绍进化论,提倡自由贸易论,阐发民权思想,宣传科学方法论,在中国近代进步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五四”时期历史人物都受到他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是中国文化在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人物。“东学西渐”的第一人和“西学东渐”的第一人都与福州结下不朽之缘,这是福州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这一城市的举世无双的历史文脉,已在福州文明城市建设中得到珍视、保护、研究,但可进一步在重构中激活。
福建日报经济文教部主任、高级编辑薛东:
从“有福之州”到“人文福州”
从“有福之州”到“人文福州”,这是福州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历程表述与视角提示。这里透露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实现切入点、着力点与立足点三个方面的深刻转变,也是福州市文明城市创建的特色优势与实践解读。
切入点——从形到神的转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日益丰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大量新的课题与新的要求。社会转型同样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转变。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福州市逐渐明确并完善了“人文福州”的思路与目标,体现着一种切入点或起点从形到神的转变,也就是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深刻转变。可以说,当前精神文明建设起点要求更高,只有把切入点从环境治理、基础建设为主转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上来,真正着眼于不断满足全体公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实现提高公民思想文化素质这一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任务。这是“人文福州”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具体体现。
着力点——从刚到柔的转变。与“人文福州”的文明城市创建思路或目标要求相适应,创建方法途径或着力点应当实现从刚到柔或从硬到软的转变。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转变政府职能,更加强化着这种转变的物质基础与现实需求。在福州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这种从刚到柔或从硬到软的转变就表现在:政府作为中,要求少了、交流多了;城市管理中,禁止少了,疏导多了;思想教育中,灌输少了,说理多了;文化建设中,强调少了,引导多了。这种转变的结果就是政府作为更加规范、更加公平公正,市民行为更加理性、更加文明礼貌,社会更加和谐。
立足点——从建到享的转变。为民创建、创建为民,在“人文福州”的创建活动中,这种从建到享的转变,或者说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与坚定。创建只是手段,共享才是目的,这就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福州特色与成效。从共建到共享,福州市民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共享发展成果,对于福州市来说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物质成果的共享,也有文化成果的共享;既是福州本地市民的共享,也是生活就业在福州所有新老市民的共享。共享促进了融合、和谐与进步。
福建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曲鸿亮:
满足人的需求 共享创建成果
作为省会城市和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福州应当也必须成为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从而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海峡两岸的城市发展中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创建文明城市乃至整个文明创建工作的本质。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本质。创建工作同样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文明城市创建与科学发展在本质上可谓是“殊途同归”。
其次,必须明确创建工作的核心。满足市民需求,提高市民素质,这是核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在基本需要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追求发展需要的满足,以及争取自我实现。应该说,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提高素质、实现自我成为人们的需求,是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满足人的不同层次需求(包括提升素质),是创建工作的核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建成果的路径选择。
再次,仅仅做到创建满足人的需求还不够,必须进而让创建成为人的需求。要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共享是以共建为基础,没有共建就不可能实现共享;共建是以共享为目的,没有共享,共建就不能持久,就会失去意义。文明创建也是如此。文明创建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需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联手共建。
福州市多年来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是沿着这一路径行进的。为民创建,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解决了创建“为什么”的问题;靠民创建,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打造宜居福州,让榕城充满爱心和活力,使文明蔚然成风,解决了创建主体“靠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文明城市创建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福州市社科联主席林山:
福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四维空间”
福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可喜成效,殊为不易,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福州经验可以说是拓展了创建工作的“四维空间”,体现了创建工作的特殊性、动态性和综合性。
“四维空间”的基点是爱,是省市党委、政府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大爱,是广大群众对所在城市的认同和挚爱,是创建队伍对职责和奉献的热爱,也是各方媒体对福州发展的支持和关爱。
“时尚度”是福州创建的重要一维。时尚是引领时代的潮流、主流。福州创建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和谐发展的大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海西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创意创新,建设宜居城市,努力让文明成为时尚。把创建文明城市与福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统一起来,增强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
“本土化”是福州创建的特色一维。福州的创建工作切实植根于福州地方文化。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本土文化基因,把人文精神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弘扬闽都文化,涵养人文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鼓励志愿服务,展示“爱在福州,暖在榕城”的形象。提高市民素质,重构人文福州,增强福州文化软实力。
“草根型”是福州创建的根本一维。福州的创建工作紧紧贴近城乡百姓。把贴近实际、贴近民生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明确创建目标是“建设经济充满活力、政治文明民主、文化富有魅力、社会和谐稳定、环境舒适优美的滨江滨海省会城市”。福州创建文明城市,目的在于为民惠民,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城乡百姓真正享受到创建成果。在共建共享中激发广大群众的创建热情和创造性,增强全市上下的凝聚力。
“可持续”是福州创建的关键一维。福州的创建工作坚持着眼未来发展。不是为创建而创建,创建是为了城市未来更好地发展。领导重视、各方配合、共同参与,形成逐步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传承人文精神,守望和建设精神家园;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构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培养城市明天的建设者。
准 印 号:福建省内部资料出版物
出版许可证K149号
投稿邮箱:dtyj2766@163﹒com 网址:http://wmf.fjsen.com
报:中央文明办,省五套班子领导,省文明委成员,省委宣传部领导
发: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党委、政府、文明办,省委宣传部各处室,各兄弟省、市、自治区文明办
内部资料 免费赠阅 (共印8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