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村,村强、民富、景美、风正、人和,每家每户都住着两层的别墅,人均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上,村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如生活在桃花源中。
有这么一个支部,带领着村民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农业发家、工业富家、旅游旺家的三次重大转型,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还富了脑袋。
有这么一个人,44年如一日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不仅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更以自己独特的人性光辉感染了成千上万的人。
这个村就是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这个人就是蒋巷村支书常德盛。
昔日与百姓共苦
“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围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这是当年在蒋巷村颇为流行的童谣。村子穷到什么程度?35岁以上仍讨不到老婆的超过一半。
蒋巷村的历史因为一个人而改变。1966年,年仅22岁的常德盛面对全县最落后的穷村恶水,喊出了“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响亮宣言。
四组村民邹阿元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村民们看见地里有个人影在晃。走近一看,竟是常德盛脱得只剩一件衬衣,在默默挑土填河。望着书记瘦得仅剩90来斤的身影,村民们的心震颤了,他们扭头回家叫醒左邻右舍,拿着工具和书记一起干起来。凭着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蒋巷村的四百多条汉子硬是将千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多。
土地填高后,蒋巷从一个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了出名的粮食高产区,但常德盛没有止步。1983年,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蒋巷开始了工业化征程。
为拓展市场,常德盛昼夜兼程奔波大江南北。“为了在上班前赶到别人办公室谈事,常书记经常是凌晨三点把车装满货,出发赶路。”常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永泉说,有一次,也是在匆匆赶路途中,载货的面包车与摩托车相撞,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常德盛牙床错位,一只左眼被撞瘪,如今视力仅0.2。
凭着一群“庄稼汉”的质朴和韧劲,加上过硬的产品质量,“常盛”轻型建材很快成了用户青睐的名牌产品。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有“常盛”产品的身影。
回顾过去,常德盛感慨万千,他说,基层党组织要想凝人心、聚人气,必须首先坚持发展经济不动摇。如今,常德盛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产兴村的新思路,带领了村民搞起了农村生态旅游,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只有186户的蒋巷村,经济总量达12亿元,人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
贫穷不是共产主义,发展才是第一要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44年来,常德盛始终把蒋巷村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价值追求,在农村大地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奋斗之歌。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0-08-04时代先锋:让党放心被兵信赖的优秀"党代表"李晓钰
- 2010-07-07[时代先锋]记黑龙江抚远县水产局原局长屈兴才
- 2010-04-28肩负历史责任 勇做时代先锋 重视“为官之德”
- 2010-04-02三明市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争当时代先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