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警惕景区申遗的“后遗症”
http://wmf.fjsen.com 2010-08-13 10:46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俗话说,靠山吃山。坐拥上天留给人间的自然遗产,沾点光,赚点钱,改善一下地方财政,无可厚非,只是目的一偏,问题就来了,“申遗后遗症”便是一端。巨资“申遗”,必然挤占公共投入,减损公共福利,这是政府“申遗”之举最易激起群情的议题。医疗、住房等暂且不议,单说教育,教育投入占GDP 4%的目标迟迟未能实现,而“申遗”不惜血本,两相比照,很容易授人以不分轻重缓急之柄。事实上,“申遗”也未必是经济的“兴奋剂”。

只求产出的“申遗”,必然出现买椟还珠之怪象。“保护”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天然使命,印度为保护泰姬陵,不惜闭门谢客。而一旦动机不纯,保护难免沦为附庸,遗产的命运就与公园里拴着链子、拔掉牙与游客合照的老虎毫无二致。出于旅游创收的需要,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人为改造,几乎是国内“世界遗产”的宿命。张家界武陵源、泰山、曲阜三孔、武当山等,都曾因类似原因受到联合国专家的警告和质询。“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本末倒置让世界遗产“产”而不“遗”,最终加速了遗产的破坏,让“申遗”成为反讽。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文化与自然遗产不因“申遗”而变得更美,更有内涵。因此,对老百姓来说,“申”与不“申”关系不大。如果“申遗”意味着涨门票,意味着同样的风景要掏更多的钱才能看到,意味更多的穷人被高贵的门票拒之门外,那么不“申遗”更合算。与其花大钱在“申遗”路上挤得头破血流,不如配合国民休闲旅游计划,还自然遗产于民。(练洪洋)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