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善心也需要呵护
http://wmf.fjsen.com 2010-08-12 10:51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其实,圣人们对此另有一番见解。 《庄子》有云:“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 ”说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对道德礼仪的宣扬,而疏于对人性、人心的了解、体察。在这一点上,孔子深谙其道,著名的“子贡让金”和“子路受牛”的典故说明了这一点。当时有很多鲁国人流落在外为奴,按照鲁国法律,如果有人解救鲁国的奴隶,那么就可以得到赎金。有一次子贡赎回了一个鲁国奴隶,却坚辞了政府返还的代偿赎金。不少人歌颂子贡的德行,但是孔子却给予了严厉批评。孔子担心地说,子贡把道德拔到了一个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原本符合道德的收回赎金现在变得不道德了,那么以后也不会有人替同胞赎身了。但是,对另一位弟子子路收下溺水获救路人赠予的一头牛,孔子却大加赞赏。他说,这样让见义勇为的人看到好处,以后做好事的人会越来越多。无论是对子贡的批评还是对子路的褒扬,孔子都是出于最现实的道德践行的考虑:只有能够鼓励越来越多人行善,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标准,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否则,不过是华丽而高调的道德表演,其结果只会破坏最坚实的善意土壤。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即便那位82岁的老人不是为了“教育青年”,就是想要一个表扬,其实又有何不妥呢?毕竟老人家冒着生命危险,从河中救起了一条生命。所谓“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这是再朴实不过的愿望。卡耐基《人性的弱点》里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农妇劳作一天后,为刚收工的男人准备了一堆干草当做晚餐。面对愤怒的男人,农妇说:我怎么知道你会在意呢?二十几年来,我一直做饭给你吃,从来没有人说什么。故事可能是虚构的,却说明了人在长期得不到认可和感恩下所产生的逆反心理。按照传统的 “道德审美”,做好事不应该留名,即便被“意外”表扬、表彰了,也要摆出一副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的谦逊状来。其实太史公早有留训,“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但是为何几千年后的今天,做好人好事反倒成了一桩动机闪烁、表情忸怩的事情呢?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需要现实的道德标准和切实的道德激励机制。因为,道德不应该是 “凡人勿近”的,善行应该被感念于心。道德社会学,其实从来不是什么简单的单方施予,而是一门复杂的关于 “施与受”的道德循环学。

最近,一位老人因为一位女孩没给其让座,一愤之下直接坐在了女孩腿上的举动,为什么会引发网友们几乎一面倒的批评?因为“让座是美德,但落座也是权利”, “逼位”的做法其实是将道德行为的索取看得理所当然、义务化了。关于这一点,卢梭在他人生的最后书作《孤独散步者的遐思》里,有过坦率的心灵表白:“我为自己做好事,结果却招来一系列义务,最后变成了一种负担。于是,我时常感到做好事没有一点乐趣……一件事情只要是带强制性的,它尽管符合我的愿望,但也足以使我的愿望消失,使之逐渐转化为厌恶之情,甚至强烈的反感。”可见,善心也是需要呵护的。

亚当·斯密说过,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旁观者。无论是出于虚荣而要索取表扬,还是出于骄傲而寻求肯定,追索道德善行意义的背后,其实为着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也是追究这个问题的终极价值所在。(支玲琳)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