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也需要呵护
http://wmf.fjsen.com 2010-08-12 10:51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杭州一位82岁老伯见义勇为,事后却因高调 “求表扬”引来一片争议。同样是行善,山西一些煤老板却纷纷选择了低调 “关门做慈善”,一次捐资10亿元助建学校却许久不为外界所知。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被质疑 “自我炒作、沽名钓誉”的高调者,还是选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低调者,对于自身行事风格的解释都透着无奈。老人说,现在做好人好事的越来越少,宣传自己是为了教育旁观的年轻人;煤老板们说,偷偷做慈善,怕的是被人说闲话,质疑动机, “关注多了,麻烦也就多了”……
自我宣扬式的高调是为了“治病救人”,“做好事不留名”的低调却是为了自我保护;一个是已经遭到质疑,一个是怕被质疑。在这个需要呼唤道德回归的年代,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却惯于质疑,吝于表扬。于是我们看到,“诈捐门”后,社会名人们急于出具各色捐款发票,以证诚信;彭宇案后,公众开始意识到扶起路边老者得在“众目睽睽”下,以示动机清白;面对“炫富”质疑,直升机追贼的东莞富豪刘柏权坦言身心俱疲,其实是“那么普通的一件事”……行善动机屡屡受疑,善行频遭信任危机,如此究竟会给我们的国民道德素养带来什么,是世人 “心境澄明、无求无惧”的道德升华,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德淡漠?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
毋庸讳言,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做好事不留名”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所有人应该努力的方向。但以此作为道德品行的唯一准绳,恐怕就要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了。以 “动机纯净”为由,过滤所有行为规范的结果,留下的可能不是清新的氧气,而是沉闷的道德窒息。
![]() |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
- 2010-08-09与小偷搏斗三人受伤一人正抢救 居民自发捐款
- 2010-08-03玉树地震百亿捐款管理权存疑 多家慈善会未汇缴
- 2010-08-02王文清:22年捐款50万 捐血是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合
- 2010-07-23陈发树曝空口慈善秀 83亿捐款仅到帐1.6亿
- 2010-07-15闽侯两华侨为“海西书乡建设”捐款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