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购、冒领,形形色色的造假风波背后,人们分明看到了某些权力的影子
恰似冰山一角,一北一南两地恶意造假,冒挤“政策班车”的事件,同时浮出水面。
在北京,17.9万户通过保障房资格审核的家庭,经重新核查,竟有1430户瞒报住房、收入、资产情况。在湖南,本该为农村学生“雪中送炭”的中职助学金,却被一些学校当成“生财工具”。审计部门发现,当地10所学校虚报人数,多领、冒领助学金补助超过1100万元。
从开着宝马车申请保障房,到编造花名册冒领助学金;从“活人花死人的钱”,隐瞒家属死讯,继续领取养老金,到“销售者与消费者合谋”,捏造销售数据,骗得家电下乡补贴。五花八门的骗购、造假事件背后,是稀缺公共资源的不法侵占,是惠民利民政策的走样变味。
从面带羞惭的“红着脸”,到佯装镇定的“绷起脸”,再到无所顾忌的“笑着脸”,一些“政策班车”的不法搭乘者,日益把骗购、冒领当作一种习惯,伤害的不仅是弱者利益,还有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和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惠民政策这本好经,为什么总被念歪?令人愤怒的“歪嘴和尚”,为何屡见不鲜?
有人说,是违规成本太低所致。北京市作出“取消申请资格”、“5年内禁止再申请”、“责令解除购房合同”的处罚,对骗购者来说,威慑力几可忽略。在无法依赖道德自觉的情况下,唯有高举法治大旗。有人说,是诚信体系不健全所致。应建立诚信档案,将恶意骗购等“不诚信行为”记录在案,供有关单位或个人查询。有人说,是制度不完善所致。必须健全配套细则,加强检查督促,严肃予以查处,方能奏效。这些固然是“歪嘴和尚”横行的缘由,然而这些年来,国家对违规、违法者的惩治不能说不严格,对诚信道德的倡导不能说不重视,对制度细则的设置不能说不严密,骗购、冒领的现象虽有遏制,并未根治,何也?
形形色色的造假风波背后,人们分明看到了某些权力的影子。它们若隐若现,要么扮演骗购、冒领的幕后支持者,要么扮演冲锋陷阵的直接参与者。个别人,放松要求,以权敛财。有人巴不得帮领导造假,拉拢感情,铺就升迁的“绿色通道”。
“歪嘴和尚”难以清理,因为一些“清理者”的嘴也是歪的。在他们眼里,不“抢劫”具体人,构不成犯罪;拿公共利益作交易,不算是腐败。更高明者,主动避开备受关注的保障性福利领域,另辟新的生财之道。据报道,2009年下半年以来,海口市“为有效缓解市直机关干部职工的住房困难”,筹建五源河公寓,人手一套。这些专为政府工作人员建设的“公务员小区”,似乎不再抢占保障性住房资源,似乎实现了“稳定干部队伍”的目的,可它们在高房价时代带来的心理冲击,可能更加糟糕。
从这个意义上说,给有权、有钱、有“资源”的“歪嘴和尚”当头棒喝,或许能促其猛醒,念好“真经”!(马跃峰)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0-07-20通报批评能否保障保障房 我是领导 岂能张口就来
- 2010-07-06晋江3年拟建3.6万套保障房
- 2010-05-25福建首签住房保障“军令状” 今年将建6.38万套保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