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网络公开的言论平台,许多热点事件可能都会被悄无声息地化解掉,使社会正义得不到伸张。受损害的既是公众权益,也有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在日前由人民网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上,滨海教育局封杀论坛事件位居榜末,其“政府响应”和“政府公信力”为负分,“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为0分。然而,网友却在当地媒体上看到滨海县教育局局长左其安被公示“拟提拔”。
人民网对滨海教育局的低评价,源于今年5月份该教育局对当地网站论坛的封杀。据《扬子晚报》报道,由于教育局“做手脚”,致使教师在校园内均无法登录当地人气最旺的一家论坛。教育局封杀论坛却有自己的道理,局领导称,被封的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全县对它都“很反感”。领导们对网络论坛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其一是认为网络乃“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其二是全县人民都反感。既然少数人利用网络发泄,针对少数人的问题个案处理,也就解决了问题,何必动辄封锁论坛?而全县都对网络论坛反感,不知是如何调查统计出来的,擅自代表全县人民,成为某些地方领导的惯常方式。好在滨海网络论坛是合法的,这位教育局长只能封锁住县教育系统的局域网进入滨海论坛的通道,如果这位局长权力再大一些,就可以封杀该网站了。封杀的理由还是上述两个,既不需要依法处理,也不用考虑网站与网民权益,只要有利于自己单位的形象,甚至会加上一条———为了地方形势稳定。
地方领导应对社会舆论的能力,已成为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社会舆论、网络论坛上的声音,往往不会无风起浪,而是地方行政作为的反映。社会问题出现了,声音反映出来了,相关领导是直面问题、进行处理解决,还是压制问题、封杀舆论源?显然,前者积极主动,后者消极被动,问题被屏蔽了,不等于问题被解决了,有可能形成隐患,酿成大错。
![]() |
责任编辑:周灵鸿 |
- 2010-07-12官办节庆过多过滥 折射地方官员“政绩焦虑症”
- 2009-12-18李克强的打伞与地方官员的“被打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