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健康: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围城"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均低于正常儿童——
朱慧卿绘(人民图片)
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
安徽芜湖的蔡女士外出打工3年。回到家里,她简直不敢认自己的儿子。
5岁的儿子留守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带,丈夫也外出打工。她发现,儿子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蔡女士问儿子,爷爷奶奶给你吃什么?儿子没有回答。再问,儿子会怒气冲天:米——饭!噎得她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有一点事不如他的愿,儿子就大哭大闹,还会把小拳头像雨点似的砸在她身上。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5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很多孩子因为父母亲情相对缺失,体验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可能比一般农村儿童更为严重。
7月11日,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农民工子弟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博士介绍了她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流动和留守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
![]() |
责任编辑:陈楠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