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 正文
幼童留学潮 百万考生弃考留学
http://wmf.fjsen.com 2010-07-14 15:58   来源:南都周刊    我来说两句

“显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芝加哥大学的全美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009年培养的研究型博士,本科毕业于清华最多,其次是北大,第三位才是美国本土的加州伯克利大学。

无怪有人如此换算: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以前,国外的学校来我们学校招生,我们都是看在面子上,给他们两个尖子,帮他们拉拉生源。2003级送往Cambridge Tutors College的学生就属此类。但现在人才流失,已经越来越低龄化。”吴小新说。

王文一是吉林实验中学高二的学生,即将到来的八月砥砺着他做出的,也许是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

目前在湖南信息奥林匹克国家队“备考”的他,从初三下学期开始便休学在家,专致竞赛训练。这个早慧的学生,面对死板的学校教育难以打起精神。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围棋、文学之类的东西”,又无法从课堂得到满足。

“我并不想全心全意把精力放在竞赛上。”王文一欲言又止,高一上学期半年的美国高中交流生活,似乎拓展了他人生的界限。“相比Huntington那个安逸的小镇,我们这儿实在是太浮躁了,我整个人被清零了的感觉。”

“美国”和旅美之行中结识的“那个女孩”,似乎合成了一个在他面前恍惚的曼影,“我显然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这个宣称自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又要等到八月以后才能“好好想想以后的生活”的孩子,在谈到参加奥林匹克大赛的时候用的词居然是“责任”。

升学的压力本不该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因为被许诺了:获得奥赛前20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20至30名进入北京大学,30至50名进入复旦交大,“而我初二的时候就可以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我想过去美国留学,但绝不是为了逃避压力”。


责任编辑:徐嵘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