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张扬的“弃考”
七月,校园操场上的野草还在兀自疯长,下一拨孩子接替前脚刚走的学长,也将迈入“毕业班”的行列。
参加完高考的学生正焦灼地等待录取通知书,而高二学生则要为“文科还是理科”的选择挣扎。
上海四大名校之一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的十一个班级,在这个暑假过后,将被分成两个预录取班和九个平行班,再以高考加试科目的不同,划分为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班级。
从那一刻起,同学们就将与大学的专业录取、未来的职业取向、乃至人生规划对号入座。也正是在这个时段,“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复旦附中教务处的徐老师说。
寇睿琦还在寝室里和同学们复盘这次期末考试,每当大家的答案相合,她都会大口喘息,作如释重负状。“睿琦,你还有什么好紧张的?”
虽然作为分班依据的此次考试结果,无以影响到她的高考起点,但这个女孩暗自较劲着“平均绩点”。申请高三赴美国高中交流学习,意味着由每一次平时考试牵动的平均绩点上下,都会关系到国外录取考官对她的评价。
寇睿琪的书架已经打包净尽,案头唯留一本被称为“红宝书”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词汇。在同一栋寝室楼里,有几张宿位已腾出了近一周。寇睿琦的几位同学干脆选择了休学,踏上各自的出国求学之路。陈之问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投考方向是英国牛津大学。
据陈的班主任胡小群介绍:今年他班上45位学生中,已有4位先后休学,选择放弃高考,转而准备留学国外。而这一比例在年级中约占20%,“很自然,人往高处走,我们的尖子生都以美国长春藤高校为目标”。
校方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放开高中生留学以后,复旦附中每年有四五十名学生,最终被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国外高校录取。近五年来,每年都有10%左右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报名参加高考。这一数据比上海市的平均比例高出了近三倍。
而在五年前,该校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还只有零星的十来人,且多由公派或校际合作的模式成行。
![]() |
责任编辑:徐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