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一个男孩子心里有了一个女孩子之后,会有一些 ‘钢琴、水墨’这样的爱好”。但回到现实,他要面对的是进入奥赛前20名的“责任”。
波士顿教育集团副总裁黄,也曾与王文一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从湖北省理科实验班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赴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术业专攻物理,而事业则落在了出国留学咨询。在他看来“你大学出去,很可能已经晚了,在中国接受教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没赶上公派留学年代的他,感叹自费留学时代的到来,低龄化留学趋势的出现,才证明了中国人自发地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尊重一种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培养之可贵。
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而不同于第一拨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拨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
陈之问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分别从事材料和机电方面的研究。她选择建筑学的专业,最初也有平衡父亲的理工科偏好和母亲的文化爱好之意。
陈之问坦言:“父母从小学开始就希望自己能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而上海实验中学剑桥教育中心主任章良接触到一半以上的低龄留学生,都身处中产家庭,父母多是外企高管、国有事业单位领导、公务员。“很多父母本身就在国外取得了硕士、博士文凭,他们从自身的留学经验出发,希望更早把孩子送出国,更融入国外的教育体系。而并不是谋求将来的经济回报。”
吴小新校长分析道:“目前接受留学教育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正当四十上下,不少人赶上上世纪90年代初的移民潮。因为长期旅居国外却很难获得文化认同,更让他们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要系统地接受和学习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这批家长现在有不少已返回国内,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再选择海外陪读。
弃考留学生的跨地域流动也蔚然成风,目前上海的留学培训学校中,约有一半为外地生源。“这固然有外地高考压力更大的原因,但是国外优势的教育资源才是吸引力的根本。”章良说。
今年高考平均录取率是62%,而上海的高考录取率接近九成。09年84万弃考生中有21%的人将要走上留学之路,在上海、北京等留学教育兴起较早的地方麓集,形成一个个隐于市的“弃考留学移民”群落。
把双休日都耗在留学教育展上的王女士,有备而来地用小拖箱装了满满一车资料,她要为华师大一附中初中刚毕业的女儿,安排一条十拿九稳的成才道路。学校的排名如何?是否能保证申请成功率?是她费了千百遍口舌的问题。
然而,两天下来,在她耳旁环绕的,却是一位留学中介的反问:“如果以你孩子的能力上不了清华北大,有什么理由一定要上美国的一流名校呢?”
![]() |
责任编辑:徐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