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大力培育文明生态村
翔安区共有111个建制村(社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4%,虽然先后有81个村实行了“村改居”,但仍然还属于典型的农村区。2004年初,翔安区委、区政府提出以培育文明生态村为抓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带动农村发展。现已有近三分之一的村(社区)先后经过1至3批次的培育,基本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要求,涌现了马塘、茂林、东寮、山头、莲塘等一批先进示范典型,其中新圩镇马塘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二连冠。主要有以下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关于文明生态村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培育文明生态村活动实施方案》,并进行了任务分解,明确相关部门和各镇(街)、村的职责,形成培育合力;各镇(街)也成立了由1名副书记、党委宣传委员及驻村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确保工作有效推进。区、镇(街)两级党(工)委政府坚持把文明生态村培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培育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把培育工作的业绩列入各级干部年度考核内容,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
2.确定培育对象,逐步辐射推广。按照“经济基础较好、领导班子较强、民风较好、规模适当”的原则,每年选择一批文明生态村培育点,经过2至3年的培育实践,努力达到文明生态村的要求,然后由区委、区政府组织检查验收、进行命名,从而逐步辐射推广到全区其他村(社区)。近六年来,先后分6批研究确定了61个(次)的村(社区)作为培育对象。到2012年,文明生态村培育点将覆盖到全区50%以上的村(社区)。
3.抓好整体规划,防止重复建设。注重吸取其它地区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始终把整体规划作为培育文明生态村的基础工程来抓,把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规划先行,项目先报,经过科学认证后再进行动工建设,推动新村建设整体上档次、上水平。全区各文明生态村培育单位均投入了8至10万元不等的经费,专门请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交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报请区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文明办等部门进行认证审批,确保了文明生态村培育工作的科学有序实施。
4.突出“三化”整治,改变村容村貌。培育文明生态村以来,全区共计完成村庄主干道硬化300余公里。同时采取由村里出水泥和沙子、群众出工自行铺设的办法,引导村民对小街巷和房前屋后进行硬化。区财政投入近2000万元,建成无害化公厕600多座,平均每村2座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90%,畜禽圈养率达90%。完善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全区各村(居)均成立了保洁队伍,一天两保洁。
5.加强文化建设,树立文明新风。采取区、镇、村各级出一点的办法,各文明生态村培育单位室外普遍建立了标准宣传栏、篮球场、休闲公园等设施,有条件的村还建起了绿色网吧、电子信息站、民俗文化室、亲情谈心角等。新店镇欧厝社区群众民俗文化基础厚实,在上级支持下共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以弘扬南音为主题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心。2005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抓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入户率由原来不到10%提高到了90%。注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印制《公民道德三字经》小册子、 “八荣八耻”娱乐宣传扑克牌、《文明礼仪知识手册》等宣传品,以朴实、平和的文字,配以风趣、幽默的漫画,寓教于乐,增强教育效果。持续开展文明村(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村(居)民、诚信经营户、以及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有2人荣登“全国好人榜”、3人荣登“福建好人榜”。全区广大村(居)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和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助人为乐、孝敬老人等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日益浓厚。
6.借助多方力量,保证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用好上级投入资金。把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结合起来,将有关建设项目统一纳入村庄整体规划之中。二是提供启动经费。区财政为每个培育村提供20万元启动资金,各镇街为每个培育村配套10万元资金,均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三是各村自筹经费投入,有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如村中集贸市场等还采用了集资入股形式。四是村民出工出力,弥补经费不足。五是发动社会各界捐助。如银鹭集团将马塘村的公益建设全部纳入公司保障,并投资100万元为上宅村修建1200米的水泥路及广场;利胜电光源有限公司每月投入4000元,用于东寮村环境卫生保洁,并配送一辆5万元的垃圾车;市象屿保税区每年投入18万元,用于云头村的新村建设工作;窗东村发动热心企业家出资70万元,建设7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并投入300多万元,用于环村公路建设;莲塘村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不仅得到民营企业柯依达公司的每年几十万的长期支持,还争取到市工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等等。同时,区级财政在配套资金投入上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先进”的办法,不搞平均主义,突出培育典型,干好的多给,干快的先给,不干的不给。(翔安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