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节目泛滥低俗,娱乐节目媚俗不堪,尤其是婚恋相亲节目频频爆出的惊人之语,通过大众电视传媒予以无限放大,不断挑战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电视荧屏存在的低俗庸俗之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深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先生就如何抵制低俗之风,弘扬正确 价值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文艺工作者不能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经济利益不能取代文化担当
时统宇先生对低俗节目下了这样的定义:追求利润为终极目的,缺乏文化艺术或科学意义上的原创因素,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传媒文化现象。
“低俗化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徐舫州认为,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广播影视节目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片面追求收视率和收听率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广告收入和经济利益。因而在“唯视听率论”的推动下,影视剧中为“小三”正名,相亲节目为“拜金女”扬名,甚至采用演员来冒充嘉宾,使电视相亲节目变身“情景连续剧”,语言低俗,表演媚俗。他说,视听率作为一个相对科学、客观的量化指标,能够反映一档节目、一个频道,乃至一家电视台的收视表现,如果运用适度,它会使电视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观众;但是,我们在强调收视率的同时应当承认,某些低俗化的东西可能会带来高收视率,但对电视人来说,如果一味迎合,放弃对核心价值观的坚持,这就是媚俗,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事实真相和行业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时统宇认为,把“视听率”当成节目成败得失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首要标准,势必会导致节目低俗化。他还对广播节目中的广告宣传予以痛批,认为在养生、保健、减肥、增高等宣传上忽悠百姓,“什么药都敢卖,所以张悟本现象不是偶然和孤立的,而是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他认为,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媒体在释放产业功能的同时,产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倚重,由此导致媒体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的日益缺失。“个别电视媒体目前极度倚重娱乐功能,甚至不惜‘娱乐至死’抢拼收视率,就是媒体社会功能缺失的一大体现。”
责任编辑:金婷 |
- 2009-11-23义工俱乐部:12月5日义工文艺晚会征集文艺节目
- 2009-02-03副主任周涛低调上任 享受处级待遇主管文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