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2)玛丽:TCR02'02"37 在我(小时候)星期日课堂上孩子们都是四五岁我第一次了解到中国所有的学生都发了个小杯子我们做手工发给我的是一个陶瓷的中国娃娃
6、儿时的记忆在玛丽的心目中埋下了深深的中国情缘,而陈楠却像极了她印象中的中国娃娃。2001年,当玛丽跟随一个慈善组来到中国的时候,到罗源的一个聋哑学校接触了几个聋儿,孩子们对有声世界的强烈渴望深深触动了玛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玛丽邂逅了陈楠,她的中国女儿。
采访玛丽:我们上到八楼陈楠是向我们打招呼的第一个孩子她非常“健谈” 虽然她听不到声音 说不出话她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她开始拍打自己的耳朵像这样 她制造声音我记得看到这个孩子时心想这个孩子是想要告诉我们她既不能够听到也不能够说话就像现在我说不出话一样当时我就被她感动了
在此后的一年,玛丽又一次来到中国,这次她带来了17个助听器送给罗源的听障孩子,大多数孩子都带上了助听器,然而由于先天致聋,助听器对陈楠没有任何帮助。陈楠的家在罗源县起步镇阮山村,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庭十分贫困。采访陈楠父亲:(玛丽)刚到我家里的时候我家里连一张吃饭的桌子都没有凳子也没有
对听障儿童而言,有了人工耳蜗,也就等于又有了“耳朵”。 2006年,陈楠做人工耳蜗手术,需要花费24万元,这对于她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玛丽为筹款来回奔走,而且卖掉了她心爱的红色双座敞篷跑车。
采访玛丽:卖掉我的汽车我的生活方式是有一点改变(但是)我的生活质量是变得更高生活更加富有了你知道吗我认为只有我们学会了给予和付出那时我们才能叫做富有那些钱也许可以帮我买一辆供玩乐的车但是那种个人享受又怎能和看到陈楠说话的幸福相比呢
在玛丽的帮助下,陈楠终于在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手术。唯一遗憾的是陈楠做手术的时间太迟了,如果她在5岁以前做人工耳蜗手术,完全可能恢复到正常人的听力水平。但玛丽依然不放弃,多年来,她把陈楠带在身边,每天坚持给陈楠进行听力康复训练。如今,陈楠虽然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但可听得懂大部分语言。
责任编辑:徐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