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植根历史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认真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阐发,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让人民群众获得文化熏陶、精神滋养。应当指出的是,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不断创造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第三,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化创新。服务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大众立场、树立大众视野、立足大众需要,才能永葆文化创新的活力,使文化之树常青。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一切有成就有作为的理论家、新闻出版家、文学艺术家,都是走同人民大众结合之路的。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要更好地担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化的新创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关注民生,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浅出地阐释和回答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要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走进群众的心灵深处,真诚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要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大情大义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评判者。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自觉接受群众的评判、市场的评判,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文化精品。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0-05-30刘云山同第四期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研修班学员座谈并讲话
- 2010-05-26亚洲媒体峰会在京开幕 刘云山出席并致辞
- 2010-05-25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举办招待会 刘云山出席并致辞
- 2010-04-11刘云山: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思想舆论支持
- 2010-04-06刘云山致信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