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多少矫情假汝之名 为文艺女声把脉
http://wmf.fjsen.com 2010-06-01 08:14   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我来说两句

专家会诊

音乐人关于文艺女声的讨论

女人的内在美确实是种天生吸引力,无怪乎庸脂俗粉难登大雅之堂,也做不到引领潮流。在这清新文艺至上的年代,连曾轶可的绵羊音也成了文艺特质的一种,被诸多内地音乐人看好。在网络上与生活中已出现对“文艺女”的厌弃之音时,同做音乐、同样文艺的音乐人又是如何看待?

争论一:网上有篇文章,叫《最烦小清新》,大意是说最烦走文艺路线的“小清新”、“清新粉”,觉得她们故作姿态其实又没有真材实料,各位怎么看?

张亚东:任何定义都是宽泛又狭小的,而且都是他们出现后别人赋予的,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水木年华:我们觉得她们的音乐有些很好听,对于网上的这篇文章,我也没有看过,不过我觉得任何音乐形式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就算是国际巨星也会有人烦。这个没什么奇怪的。

高晓松:我觉得她们存在很正常啊。并且她们确实存在一种不同的气质。也许不是故作姿态,因为现在很多歌手都被商业化了,真正用心唱歌、用心做音乐的太少了,能在现在这种音乐环境下,唱自己的歌,唱出自己的风格,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啊。

争论二:从音乐人的专业角度看,是否觉得如陈绮贞、刘若英一类的文艺女声确实存在一些局限?

张亚东: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部分,只要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且有好的旋律就好,不用去顾及太多所谓的风格啊定位啊,你做出来了自然就会有评论。

水木年华:局限自然有,好的音乐会永远流传,但作为一个音乐人,随着经历的增多,音乐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总不能一直唱唱小情歌。小情调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受欢迎。

高晓松:局限应该会存在吧,毕竟现在大多数歌手都很商业化。唱歌都是往通俗发展,越来越多的歌被广泛传唱,成了口水歌。因此,可能小众小资一点的歌不会被大多数所接受。

争论三:有人认为文艺中女的创作多数题材狭小,无非歌唱一些琐碎的心情、琐碎的所谓“美好和温暖”,又做出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你怎么看这种评论?女性创作是不是都注定比较小家子气,格局不大?

张亚东:这个分两种,一种是纯粹地把吉他视为创作工具,必不可少,另一种是故作姿态,琐碎的心情不是不可以歌唱,生活本身就是琐碎的,就看你如何去表达,我认为利用某种东西去假装是很不好的,不过时间久了就会露出马脚。女孩子会比较敏感、柔弱,这是优势也是特点,我觉得没必要定义它。

水木年华:文艺中女是一个标签而已,我认为音乐不应该贴上标签,只有听众可以分辨出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琐碎的心情”、“美好和温暖”也是音乐取材的一个方向,并没有什么不妥。至于题材的分布,取决于音乐人创作时的状态,不是所有女性创作都格局不大。

高晓松:我觉得他们这种评论是片面的,因为音乐是需要多种风格的,有人爱听那种口水歌,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爱听符合他们心态的小女人的歌曲,这点无可厚非。创作题材不是狭小,可以说是小众吧。唱给小众们听的歌,应该是别有味道的。女性创作不同于男人,是风格不同。

争论四:被更多人知道、接受和追捧以后,“文艺女青年”们似乎也有点沾沾自喜了?有人认为她们的创作也开始对追捧自己的群体“谄媚”起来。

张亚东:真正创作的人是不会被外来的附加的东西打扰的,直接听他的音乐就知道他的创作力到底有多少,音乐是虚荣的也是单纯的,如果那么容易就被打败,那不是一个好的音乐创作人。

水木年华:这个结论是谁总结的?还是那句话,“文艺女青年”是别人给的标签,不能概括每一个个性鲜活的音乐人。至于创作“谄媚”和害怕失去掌声,整个乐坛都有部分存在,不能单指女性音乐人。

高晓松:不是沾沾自喜,更不是谄媚。因为她们和自己的粉丝产生共鸣,他们之间肯定有共同体,共通处,喜欢同样的东西,因而风格相似。只是找到了共鸣,谈不上什么谄媚吧。

争论五:现在的“文艺”、“独立”是不是也成了一种商业包装的手段?变得不纯粹了。

张亚东:任何事物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会相对单纯一些,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和取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所谓的手段也慢慢变得没有意义了。

水木年华:我不认为“文艺”、“独立”不纯粹了。如果有人把“文艺”、“独立”当做是商业包装的手段,那还叫什么“文艺”、“独立”?乐迷会分辨的。

高晓松:这方面说不好。(记者 叶晓萍 林楚捺 宋寻 大地 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责任编辑:邱淑群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