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建设的是“政绩”,破坏的是“文物”
http://wmf.fjsen.com 2010-05-31 09:48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在广州沥滘村400多年历史的卫氏心和祠,“沥滘站——一个正在消失的坐标系”公益展,每天吸引着数百人穿过密密麻麻的小巷前来观看。“乡村祠堂承载着一个族群的历史、文化和记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陈晓阳指着墙上一幅挖土机“巨爪”之下断壁残垣的照片告诉记者:“这里原有31座古祠堂,如今拆得只剩下12座了!”(5月27日《人民日报》)

尽管独具岭南风格的古建筑,是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缩影,最能勾起老广州们自豪的回忆。但是,我们依旧看到了怪象和荒诞:一边对斥巨资新建豪华博物馆、气派音乐厅、现代化歌剧院等津津乐道,一边对不断毁掉的文化古迹、历史建筑熟视无睹,甚至直接牺牲文物,“让道”城市建设。

有关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公众希望保留城市中的古建筑,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正在遭到拆除的命运。尽管有关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破坏”的“解释”,但是,笔者以为,建设的是“政绩”,破坏的是“文物”。无论多么动听,隐藏在“建设性”背后的依然是“破坏”。

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建设之间的较量越发激烈。但是,主导一些官员行为的逻辑思维只有一个——实用主义:历史文化古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和政绩。广州旧建筑被毁事件不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吗?

面对广州旧建筑被毁事件,最应扪心自问的是那些醉心于“政绩工程”的官员们。埃及文物管理委员会第一主席穆巴拉克夫人说:我们没有理由把祖先的遗产当商品对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应该承认,这种理性的姿态恰恰是我们欠缺的。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邓其生分析,文物保护之所以“不到位”,一是不懂法律、不懂专业;二是追求片面的政绩观。在某些领导同志看来,为追求GDP,追求投资拉动,文物似乎是可以牺牲的。可事实上,古建筑从一定意义上说,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

城市如何保存古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命题,更是一个社会命题。诚如邓教授所言,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那么拆除古建筑,无疑是在抹去城市的记忆。因此,应抛弃实用主义思维,站在文化和文明传承的立场上来看古建筑,而不是掉进功利主义乃至被政绩主导的陷阱中,才是正道。在笔者看来,对毁坏旧建筑背后的政绩诱因进行理性审视已经是一种必须,否则,等待我们的就是一出又一出“建设性破坏”闹剧。(记者 朱四倍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邱淑群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