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 正文
中国人百年爱国情怀分析:爱恨纠结欲说还休
http://wmf.fjsen.com 2010-05-20 08:47   来源:新周刊    我来说两句

功夫

国家兴亡,功夫有责

文/山鸡哥

中国武术与中医、京剧、书法并称中华民族“四大国粹”。但在封建社会“侠以武犯禁”的皇朝定义下,武术从来就不是社会主流。生于2561年前、创下中国封建社会主体思想儒家的孔子,会武术而没传下武艺,传下的是《论语》。

生于1940年的李小龙,擅长恰恰舞而没传下舞艺,传下的是截拳道和功夫电影。在李小龙之前,中国武术是南拳北腿;在李小龙之后,外国人字典和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就是“功夫”(kung fu)。

老外想象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是一种误解,这个误解如同有人误解印度人都是骑着大象上班。功夫误解的生成,与李小龙有关。他被称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这个只拍过四部半电影的美籍华人,学咏春而融西洋拳术,自创技击术和“狼嚎”的表演,对功夫、对武术有着深刻的个人理解:“像其他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不仅打倒的是你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心理障碍。因为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其实中国功夫不是一种武术,而是一片汪洋大海。上世纪80年代官方统计到129种武术门派,其中单是少林派功夫,就有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未包括器械部分);而少林派外功中,单是少林拳术部分就有36种……一个人穷尽一生,都不可能掌握超过一半的中国武术。它像古典文学一样,源于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探索和积累。

近代史上,义和团号称“刀枪不入”,结果在枪下“死者如风驱草”。霍元甲之后的精武体育会强壮的,只是中国人的体魄,而非国体。武术家们一拳一脚的功夫,打倒的是外国人和“东亚病夫”的牌子,树起的是爱国主义宣言。对功夫的热爱与信赖,反映了中国人的自尊自强精神;但在文明社会里,功夫经常不如谈判桌上和法庭上的嘴皮子。

京剧是中国武术的小舞台,功夫电影是中国武术的大舞台;而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黄易们,续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们之后,给了中国武术一片瑰丽、奇幻、充满侠义又腥风血雨的江湖。在此,武林高手必是侠之大者,心怀阴谋诡计的人纵然功夫再高也终会被打败,恃强凌弱必遭鄙视。

现实中,功夫有什么用?它能健身,能磨练意志,能防身打架,能观赏娱乐,能以武会友。功夫,是冷兵器时代的传奇。在当代,功夫仍活跃于中国电影、电视、游戏、书籍中,并继续成为特种教育(武术学校)、特色娱乐(武术大赛和武术表演)和特殊技能(格斗、防卫、保护重要人物)的一部分。但它实实在在地淡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都市化日常生活。今天,全世界超过1亿的太极拳练习者与其说是在练中国功夫,不如说是在体会中国哲学;西方观众仍迷恋以中国武术格斗为元素的功夫电影,其实是迷恋东方的身体语言和暴力美学。

在中国,违背了侠义精神的功夫,如同无爱之性,不被推崇。在中国,功夫早已超越技击术的范畴,而承载了与世相争的意义:功夫让人强大;中国人是打不倒的;中国人不能输在外国人手里;国家兴亡,功夫有责。

所以,功夫电影总能赢得以正义和爱国主义为底色的喝彩。所以,“黄飞鸿”拍了系列,《叶问》之后又出了《叶问2》,据说还想出《叶问3》。


责任编辑:邱淑群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