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园——每一个建设者都在添砖加瓦。党员干部冲在前面,成为灾后重建的中流砥柱
每一个灾区,都是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援建队伍和当地人员一起,彻夜奔忙,为重建家园熬红了眼睛,倾注了心血。
2009年初,珠海市援建汶川县绵虒镇工作组工程部部长张彤刚到汶川,就让珠海工作组的成员领教了他对援建工作的“狂热劲”。
白天跑工地部门、晚上议政策法规……在初到汶川的那段日子里,张彤忘我工作,每天直到凌晨三、四点才休息。
去年6月,张彤不慎摔折了腿。可让大家始料未及的是,右腿骨折后,张彤对工作的热情却没有“打折”,反而更加强烈。
去年10月19日,按照医生嘱咐,张彤前往成都复查愈合情况。张彤放心不下工程,人还未上车,就赶紧给设计院打电话:“兄弟,你的设计图纸,出来了没有。”
“羊店三期,赶紧联系出来,赶紧开工。”刚上车,还未出板房,张彤的电话又打给了负责水利的同志。
从指挥部到绵虒路口,短短的几百米路程,张彤一连打了几个电话,说的都是工程,都是项目。张彤“拼命三郎”的工作理念在援建人员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成为鞭策他们奋进的不竭动力。
张彤只是众多忘我工作的援建者之一。
每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党员突击队等各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板房党支部等成为战斗堡垒,他们是重建家园最坚强的支撑力量。
国家电网都江堰供电局灾后重建党员突击队的27名队员,地震后始终奋战在重建一线,他们带领电力员工完成电网恢复重建项目共计597项,为26个供水站提供线路迁改及配电工程。
突击队外线班班长赵安军,为了抢建重建中学的电力配套设施,妻子动手术时也不能守在身边;突击队党委书记周坚,胆囊切除手术10天后,还没拆线,就强行出院,走上一线工地……
在灾后重建的初期,大批群众居住在板房中,如何有效进行管理服务,是一个难题。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板房区管委会党总支副书记贾德春引导群众坚强地站起来,被人们称为“板房书记”。
在那场大地震里,北川五星小学教师贾德春做的第一件事是冒死转移学生,他的父亲、妻子和4岁的女儿都没了。承受着巨大不幸和悲痛的贾德春担任了永安救助站临时党支部书记,后来成为临时党委副书记,负责6000多名群众的衣食住行。
2008年8月14日,永安帐篷区拆除,贾德春回到学校报到。两天后,北川县委组织部通知他到受灾最重的曲山镇报到,“我以为是去教书。”见到曲山镇党委书记胡覃,第一句话出乎他的意料:“给你8个社区,吃喝拉撒睡都由你负责。”在特殊时刻,这样的任务要求没有任何“说不”的余地。
占地1.8公顷的任家坪板房区有1536间板房,有来自曲山镇8个村的近1300户群众,近90%的家庭有人员伤亡。集中到板房区后,大家想法一时不统一,管理一度“较混乱”。
在贾德春的带领下,管委会对“三孤”人员和60岁以上的村民实施上门关心生活,充当“中间人”角色,及时让板房区的适龄儿童全都回到了学校,想方设法让更多群众就业,成为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这个板房区内有47个村民小组,有174名党员及村社干部。管委会将这股力量充分整合在一起。56岁的杨兴洁是大水村的前任党支部书记,凭着自己的公正和威望,调解邻里纠纷,没有不服气的。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0-05-12组图:汶川地震孤儿摄影作品《晨光里的孩子》
- 2010-05-10从汶川到玉树 香港义工持续“爱心接力”
- 2010-05-065月4日汶川一中首个成人礼 见证790名学生成长
- 2010-04-26从汶川到玉树:中国民间志愿者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