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古老的文明 崭新的世博——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
http://wmf.fjsen.com 2010-05-04 09:28  李广斯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三)

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这届博览会上,有“误摔酒坛成就一代名酒”的中国故事,也有获奖1211项的中国辉煌。

然而,人们也许很少留意到,一些颇具现代工业特质的中国展品开始崭露头角:山东张裕酿酒公司的白兰地,商务印书馆的印刷品,铁路模型,黄河桥模型,汉阳铁厂的钢铁制造说明书……这些展品虽不是中国展馆的主体,但隐约透露出一丝新的色彩,透露出中国民族工业技术发展的雏型。

1915年前后的世界,战争的阴霾密布天空;1915年前后的中国,国内局势波诡云谲。而正是在这混乱的夹缝里,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的面粉工业、棉纺工业、缫丝工业、机械工业等快速发展。成千上万工厂的涌现,为中国工业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当然,一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昙花一现并未根本改变世界博览会上中国的文明形象。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茶叶、丝绸、瓷器、漆器、刺绣等原材料和传统工艺品,仍然是中国展品的主角。“工业时代的农业文明展”,这一反差显示着中国在世界博览会上的尴尬境况。

而这也恰恰是中国有志之士忧心忡忡的所在。张元济这位清朝进士,在7次踏足1910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后,被中国展馆的简陋和遭遇的冷遇深深刺痛。为此,他特地作了《中国出洋赛会预备办法议》一文,其中写道:“吾中国欲厕足于世界,不可不以赛会为之先导。”毫无疑问,在这种民族自强的意识里,参与博览会早已不是“炫珍耀奇”的面子问题,而成为探视国家兴衰的一个标尺。

世界博览会的刺激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反省,继而成为奋起直追的动力,这是中国近代史进程“刺激-反应”模式的又一个版本。不管“反应”之后的成效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在模仿世界博览会的南洋劝业会上,主办方曾经发布了一个通告,里面论道:“故无比较,则世界亘古无竞争;无竞争,则世界亘古无进步;无进步,则社会亘古不能进于文明之域。”比较,竞争,进步,很清晰的一条迈向“文明之域”的路线。这是闭关锁国的传统中国无法理解的,而恰是近代中国所必经的命运。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