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重点播报 > 正文
古老的文明 崭新的世博——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
http://wmf.fjsen.com 2010-05-04 09:28  李广斯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二)

世界博览会,这是当代中国人熟悉的名称。但在19世纪50年代的中文词汇里,它有一个别名“赛奇会”。

“赛奇”之“奇”,自然是那时保守人士眼中的“奇技淫巧”。在中国5000年古老的文明传统中,读圣贤经典、作道德文章,才是人生与社会的正途,而西洋技术则一直被视为无关紧要的“雕虫小技”。尽管,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展出的那些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起重机、纺织机械等工业品,曾经帮助大英帝国狠狠地教训过大清国,但后者对技术的隔膜、怀疑乃至不屑依然挥之不去。

世博会系列述评之二

从某种程度上说,除去“赛奇会”附有的鄙夷色彩,这个词语对世界博览会的概括性描述是相当准确的。作为展示平台,世界博览会无疑就是要表现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奇”。只是,当各种各样的奇妙之作摆上展台时,人们除了猎奇还会感到器物的背后自有一种力量在,而这恰是“赛奇会”一词所忽略的。

1851年的伦敦,这种力量以博览会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夸张的表演:令人目眩神迷的水晶宫,13公里长的展桌,来自五大洲的10万多件展品,600多万游客……显然,大步行进在工业革命中的英国,非常自豪地炫耀了这一力量。而这一切并不偶然,因为“倘若18世纪有一场发动工业革命的竞赛,那么,真正参加赛跑的国家只有一个”,而“在以往,还没有任何社会能够突破前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结构、不发达的科学技术,以及由此而来的周期性破坏、饥馑和死亡强加于生产的最高限制”。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的力量来源。1851年英国荣耀的成因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地理探险、宗教革命、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只有“世界被发现”、“人被发现”、“科学被发现”之后,工业文明的发生与进步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并结出世界博览会这样的果实。伦敦世界博览会的筹备不免仓促,前后不到两年时间,但事实上,实现这个开创,却需要几个世纪的积累。

当世界博览会夹带着工业文明的力量震荡近代中国时,一种走向文明与富强的努力也在逐步深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虽则一波三折,但中国人民对文明力量的感知已不再是简单的惊叹,而是切到了它的内里,探求文明的“所以然”。这是一个追本溯源的过程,也是一个开创未来的转型。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