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强化农村文明创建 服务生态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泰宁县按照"主体参与、资金投入、规划引导、典型带动、特色策划、干部帮扶"总体思路,以"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为主题,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竞赛活动,涌现出水石示 村焦溪村、音山村等一批全国、省、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典型。
1.部门联动,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出台了包括村庄整治、文化建设等在内的专项配套政策,成立了包括环境整治、文明建设等在内的"九组一室"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拟提任科级干部驻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并大力开展以城带乡、结对帮扶活动,实施"领导挂村、部门包村、干部驻村、企业援村"制度和新农村建设补助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建新农村。各级文明单位深入各挂钩村开展"结对帮扶"、"文明春风暖万家"及"五个一"活动,全县共有105个文明单位参与结对帮困工作,资助了163户特困家庭、215名特困学生,帮助解决路、桥、水利、文体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困难500余项。注重唤醒农民的"主角"意识,通过组织各级干部划片包段、做思想动员、开设有线电视专栏、发放入户宣传单、建立宣传墙、绘制宣传画、编写韵文歌谣、编排文艺节目等方式,广泛发动农民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各试点村、推进村都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实行"自主申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决策、村民代表议事、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务入户公开、村级采购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等制度,推行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集体荣誉感。
2.创新载体,激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兴奋点。以文明乡镇竞赛活动为抓手,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为主题,深入开展以"传统美德、科技知识、合作医疗、文体建设、法律教育、文明帮扶"为内容的文明新风"六进农家"活动。推广"十佳文明标兵户"创评活动,将"八荣八耻"、科普教育、道德建设、文明风尚、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纳入创评内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道德评议会,开展"四德"教育(道德评议、公德巡查、美德夸奖、品德培养)和"五好"(好公婆、好儿女、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评选活动,形成弘扬文明新风尚的浓厚氛围。注重潜移默化,组织新编梅林戏《张仁和》下乡入村巡回演出,发放入户宣传单,印制宣传挂历,在醒目位置刷写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等大型宣传标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广泛开展"文明信用村、户"评选活动,激发农民诚实守信的道德自律意识。
3.整治环境,改进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让农民得实惠、受教育,通过村容村貌整治,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科学、卫生、健康的生活好习惯。一是景观化改造。坚持"三不、两保留"(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大砍大伐,保留农村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原则,加大主屋立面和附属房改造,推广新徽派建筑风格,实施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路街亮化、村庄绿化、文体卫设施配套化工程,提升村镇形象。二是综合式推进。全面铺开以旧村改造和"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对违章搭盖和"空心房"的清理,由村集体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建设附属房,同步跟进改水、改厕、改圈、改建沼气池,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用地。三是长效性管理。着力推广"自我约束型、民办公助型、市场运作型"三种管理模式,如针对"垃圾围村"等普遍现象,在城郊和景区沿线重点村建立了"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地处偏远的村也都配套了垃圾池(桶),实行自家庭院、门前、屋后"三包"责任制;针对绿化管护难题,推行专业部门承包或聘请本村村民养护绿化苗木、花草,提高绿化效果。
4.典型示范,推动村镇建设整体上档次。突出生态保护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先后制定出台了《泰宁县开展创建"绿色生态文明带"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创建友好型生态环境 推进海峡西岸最佳人居生态县建设的意见》,严格执行产业发展"三限"(限制养猪业、石材业、小水电业)和城市管理"四禁"(禁磷、禁柴、禁坟和禁"三边"种菜)政策,在景区沿线村庄实施"禁柴改燃",并逐年削减10%的林木采伐指标。在具体实践中,以"四条示范路带"为重点,把高速公路连接线沿线规划建设为迎宾大道、品牌之路;把城区至金湖沿线规划建设为经济开发区、旅游协作线;把城区至上清溪沿线规划建设为旅游停靠点、中间服务站;把城区至寨下大峡谷沿线规划建设为工贸集中区、物流集散地。重点开展"一路二区"(即"百里旅游文明安全路带"和金湖上清溪两个景区文明安全共建片区)、"文明号"系列、"泰宁是我家·游客是亲人"、"假日旅游满意在我家"等特色创建活动,全力推动音山、水石示 、吕家坊等9个沿线村与所在的示范路带功能对接,引领全县新农村创建。同时,全面拉开集镇建设序幕,按照综合体现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要求,推进"三个一"(一条主街道、一个小社区、一处集散地)改造建设,并配套文体、卫生等设施,努力建成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环境园林化的新型集镇体系。
5.繁荣文化,丰富农村文明创建内涵。一是抢占文化阵地。积极推进"三堂"改造,把祠堂、旧会堂、旧学堂改建成文化活动阵地,努力做到每个乡(镇)达到"四个两":即有两栏(宣传栏和阅报栏)、两室(图书室和活动室)、两个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两支队伍(文化工作队伍和业余特色文艺演出队伍),每个试点村配套"六个一":即文化活动室、宣传公告长廊、体育活动场所、文化墙、合作医疗所、宣传文化中心户。如开善乡余元村,通过把村祠堂改为学习议事厅,为村民提供学习技术、交流情感、活动娱乐的场所,不仅融洽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而且推广笋竹、锥栗种植技术。昔日的省定贫困村已成为全县竹锥示范村,在去年全市新农村评比中荣获整治村第一名。二是开展文化活动。结合"三下乡",深入持久开展"乡村大舞台、广场大家唱、幸福农民秀"主题文艺活动,壮大农村业余文化队伍,传承梅林戏、新桥傩舞、上青桥灯、杉城鱼子灯、大田蚯蚓灯等民间艺术奇葩,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依托"海西"新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农村信息化平台,让农民就地享受品类多样的文化"大餐"。三是挖掘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水石示 "渔文化"村、南会"鹭文化"村、夏家坪"竹文化"村、大源"傩文化"村等"四大特色文化村",其中大源村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泰宁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