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要讯频道> 福建精神文明建设
[2010年第6期]《动态与研究》
http://wmf.fjsen.com  2010-04-20 16:58:38 来源:福建省文明办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福清市打造“四大新家园” 构建和谐新农村

 

  近年来,福清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打造“富裕新家园、整洁新家园、欢乐新家园、和谐新家园”,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海滨乡村,取得可喜成果。

  一、坚持服务发展、增强活力,打造“富裕新家园”

  把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按照“项目推动、服务到村”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301元,比增81%。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先后组织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土地整理村庄整治”、“编制村建规划”、“家园清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三网(林网、水网、路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加快农村文体事业发展、村镇物业管理试点等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加强服务指导。成立新农村建设服务队,抽调120名干部成立24个新农村建设镇街服务队,具体指导、协调、督查镇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10个市直相关部门成立专项工作服务队,负责督促指导各个项目的落实推进。

  三是建立服务机制。一方面,整合镇街服务功能,集中设立村建、民政、计生等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即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制度,构建“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一个窗口取件”全程代理制模式的便民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推行村级代办制,构建村民服务窗口。服务内容全部上墙公布,并明确办事人员和办事时限。同时,进行“一人多岗化”培训,让所有村干部熟悉服务窗口的各项业务,方便群众办事。

  四是探索帮扶机制。开展“干部回村携手共建新农村”试点。由市委常委和分管副市长挂钩联系试点村,并指定1名在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回村帮扶。同时,加快推进“村企联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企业对村、对农民群众的帮扶渠道。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周边镇村建立利益联结体,促进镇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二、坚持长效整治、优化环境,打造“整洁新家园”

  把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文明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清洁家园行动为切入点,围绕“环境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抓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家园清洁行动长”效机制,将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及重要节假日的前一天确定为全市“家园清洁行动日”,两年半来全市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治五乱、抓三化”成果显著,被省农村家园清洁领导小组评为“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先进市”。

  二是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管理新途径。选择条件较好的村作为“物业管理”试点,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和村民自筹三者相结合的办法,以市场化的手段来弥补农村行政管理的不足,有效提升了农村环境管理水平。

  三是强化新村建设规划。针对不同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征、农民建房以及各类建设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全市已有133个村完成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坚持文化引导、重在建设,打造“欢乐新家园”

  把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着力在农村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三个方面下功夫,大力繁荣活跃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是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农村文化阵地。采取“政府投入、镇村筹措、民间捐资”三条腿同步走的方式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全市有文化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分站和各种俱乐部、村居文化室236个,图书馆(室)476个,农家书屋207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城乡健身公园广场21个,活动面积10万多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行政村)都有一条健身路径的目标。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三级文化体育网络。

  二是建好文艺社团,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全市有“民间职业剧团”近90个,演职人员3870人,年演出2万场次以上;目前共有健身、管乐队、十番队、木偶剧团、车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民间传统艺术社团”近200支;“民间文艺社团”也拥有农村业余文艺人员近万名;农村诗社、画社、棋社、文学社等十分活跃,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生活。

  三是搭建活动平台,活跃农村群众文化。各镇村都搭建“农村广场大舞台”,节庆文化大看台”,“乡村民俗大戏台”,引导农民自发组织、积极参与“激情广场大家唱(跳)”等广场文化活动;抓住春节、中秋等各种节日契机,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文化扶贫、乡村青年文化节等活动;挖掘地方民俗特色文化,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文艺踩街、闽剧表演、社戏庙会等系列民俗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四、坚持创新载体、深化创建,打造“和谐新家园”

  把创新、深化各种创建活动作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重要抓手,积极拓宽创建思路,充实创建内容,增强创建活力。

  一是注重教育引导,培育新型农民。把提升农民素质、倡导文明乡风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核心内容来抓。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美德在农家”、“好婆媳”、“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创“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大力普及文化科技知识,宣传“婚丧喜庆八不准规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破除农村陈规陋习。荣获全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市)称号,创建了10个科普示范镇、50个示范村、5个示范基地,新厝镇科协还3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二是注重典型引路,打造创建品牌。在开展“一镇(街)一品牌,一村一亮点”创建活动中,涌现出不少好“品牌”,如龙田镇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宏路街道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等。坚持把“文明户”、“文明家庭”作为创建文明村镇的基础工程,开展了福清市公民道德建设“五项十佳”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同时,突出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坚持“挖掘、培育、推广、宣传”亮点的原则,2009年在巩固提高已有的20个重点示范村的基础上,又培育了11个重点示范村、30个“家园清洁”行动卫生村、并公开选拔了12个能代表全市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精品村作为先进典型。

  三是注重整合资源,促进联动共建。开展村企“三联共创”活动。党建工作联“创”: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有286%的村与268家企业实现了党内活动共开展。经济效益联“赢”:2009年,共建村帮助企业招收合格工人4900人次;企业主动反哺农村,有120多家企业出资帮建村公益事业。人才双向联“培”:村和企业互派骨干挂职锻炼,既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福清市文明办)


上一页 [1] [...] [5] [6] [7] [8] [9] [...] [12] 下一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徐嵘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