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省会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福州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近年来,福州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努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更是紧密结合实际,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取得良好成效。涌现出晋安区岳峰镇、长乐市航城街道洋屿村、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3个“全国文明村镇”;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连江县敖江镇等7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以及96个省、市级文明村镇和一大批县(市)区级文明村镇;连江县官坞村还获得全国十佳“魅力乡村”殊荣。同时,福州市在农村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移风易俗、农村党建、农民培训、“三下乡”活动、村务公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令人倍受鼓舞。相信福州市一定能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巩固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一、建立健全机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要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常化,确保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相一致,机制建设是关键。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化的领导机制,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把各级领导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逐级落实创建责任、兑现奖惩。二要建立健全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运用科技手段,不断完善常规程序,以科学管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三要建立健全科学化的考评机制,坚持督导和激励相结合,制定全面、科学、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测评办法,不断激发有关部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四要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监督机制,坚持正面引导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形成扶正祛邪的社会舆论,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的社会约束力。五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共建机制,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运用市场的办法、社会化的手段推进工作,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在共建中共享。
二、丰富创建手段,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活力
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勤动脑筋,敢于尝试,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创建手段,在多姿多彩的创建活动中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结合“迎世博迎亚运迎特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引导农民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发挥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帮助农民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引导他们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消费观,革除聚众赌博、大操大办等陋习,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户活动,开展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推动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人际关系。今年要重点开展文明集市创建活动,培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三、加强文化惠农,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提升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滋养,特别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所以,进一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实现“文化惠农”,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就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大力推进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让广大农民群众学有场所、娱有空间、乐有设施,使其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健康有益活动的主阵地。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根据农村常住人口状况、农村工作和生活实际,尽量从农村受众需求出发开展工作,努力创作思想内容健康、艺术质量上乘、农民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突出问题,维护好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他们在看中学、学中练、练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