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国外市场对中国主题图书需求到底何在?
http://wmf.fjsen.com 2010-04-13 10:17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国出版——“走出去”,还得“走进去”

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来考虑,中国出版业需要“走出去”;从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来谋划,中国出版业必须“走出去”;从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出版市场与国际出版市场相互渗透、相互拥有、相互借助的格局看,中国出版业不“走出去”也是不行的。

事实上,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这些年来已经取得不俗业绩:从产品“走出去”、版权“走出去”、合作“走出去”到资本和机构“走出去”,无论是数字的统计,还是典型的案例,都可以提供诸多佐证。但是,问题也有另一面: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仍然存在明显的软肋。比如,版权贸易的品种回升幅度较大,但市场份额及销售业绩并不很理想,甚至是很不理想。这其中就有对作为“走出去”方向的国家出版市场的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的问题。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区现象:单边热情较高、决心较大,投入较多,至于这些国家对我出版物需求的题材类型、满足方式、作者队伍、出版机构等等,则缺乏深入的调研和比较准确的判断。而这恰恰是最基础的。

究竟哪些中国题材受国际图书市场青睐?

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等几个板块,一直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图书市场对我关注的重点领域。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的扩大深化,有关中国经济类图书和汉语教材逐渐成为新亮点。各国对中国关注的视角也各有不同。如法国出版业偏好中国文学,对中国经济相对不重视;德国出版业对中国哲学、宗教、饮食、综艺、气功、武术等较感兴趣;美国和日本作为汉学研究的重点国家,对中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以及现实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方面。


责任编辑:叶玲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