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精神文明创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响亮品牌”
http://wmf.fjsen.com 2010-04-06 16:33   来源:中国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一)

今年的1月5日,我在多家网站发表了《“文明办”的影响力在提升》一文,其文要义,是站在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以“第三只眼”角度分析全国的“文明办”存在的价值和工作意义。在该文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表述:

在所有的“部办委”机构中,唯“文明办”工作最是柔性和宽乏。——我为对于文明办的这个概括自我感觉良好。说她柔性,是因为你几乎感觉不到她的存在;说她宽乏,是因为她几乎无处不在。

我的这个观点,应该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也得到了很多人事后的认可,同时也真实地表明了“文明办”的存在状况。

这是一个很喜人的现象。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进入所谓的WEB2.0-3.0甚至“围脖”时代,由于新闻信息传递和接受方式的改变,有着各种思潮对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我们国家里“宣传”系统的存在有着一些不同认识甚至抵制情绪,这虽然不是主流民意,但也多少有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先不必责怪这种思潮的有无价值或是荒唐与否,但它确实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提出了我们宣传系统面临的挑战,即我们怎么样面对越来越物化了的公民社会,面对越来越看重财富多寡的民众普遍心理。信息(当然也包括新闻)管理越来越法律化,互联网的有效信息发布与管理,完全可以用法制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在“微脖”时代,面对着近4亿天量数的“微博自媒体”的新闻发布点,这绝不是我们几个宣传干部能管理得过来的,因此,它必须以法制的方式解决管理问题。由于信息流的渠道在一种完全数字化的方式中存在,又由于3G的商用,面对着一呼千万应的“微博战争”,我们的既有管理经验是如此这般地显得不适应新情况。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每每发生一件突发性新闻事件后,我们的宣传干部不知所措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政府部门缺少因应手段的深层原因——因为,在新闻信息最前线的宣传部门也无以提供即时性的舆情分析报告和解决问题的理想措施。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纯粹“精神”层面的指导或管理的模式,面临着重大挑战,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这样。

“文明办”是宣传部的一个副级部门,“精神文明建设”从最初的“精神(大脑)创建”,渐次地走向了“引领风尚”、“文化传承”和“文明城市创建”,一步一步,向实的方向走来,向越来越多地为民众所期待的“建设”领域走来,这就是今日的“文明办”与过去“社精办”的区别,由此,他越来越受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理解、接受与真诚欢迎。

这就正是我写《“文明办”的影响力在提升》一文的初衷。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