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统计局的房价统计之争尚未尘埃落定,国土资源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又为“被降”的房价平添了新困扰。国土资源部下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为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中国经济网3月31日)
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涨幅数字是1.5%,这和国土资源部25.1%的涨幅相距甚远,两家单位都是“国字号”,我们该信谁的?在笔者看来,与其说这是统计之争,不如说是公信力之争,谁的数据更有公信力?从百姓的感受来看,答案不言自明。
当然,这里所谓的公信力之争,仅仅只是就房价涨幅的数据而言,并不涉及到部门公信力,我们不能粗率地认为其中一个部门更有公信力。然而,数据对比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国字号”的数据应该讲究公信力,有关部门应该有公信力意识,对数据的发布应该像呵护婴儿一样小心谨慎,如果经常公布一些不靠谱的数据,恐怕也会影响到部门公信力。
如何保证数据有公信力?笔者以为,无外乎做到“求真务实”这四个字,要做到这四个字,前提是必须敏锐地发现什么是“数据之伪”,不知道“伪”,对“真”也会没有方向感。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首先应该客观看待“技术性缺陷”,“技术性缺陷”不是筐,不能什么问题都装进去,把不靠谱的数据出台的原因主要归结于统计方法还不够全面科学,很容易屏蔽其中的真问题。统计学已经很成熟了,如果统计方法的“技术性缺陷”可以造成数据极端荒谬,那就应该想想是不是存在“技术性缺陷”之外的人为因素。
过分强调“技术性缺陷”,就会自我麻痹、就会造成一种错觉,会认为数据极端大或者极端小,都是正常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国家统计局发布1.5%涨幅数据时,并没有敏锐地发现这个数据的“吊诡”。实际上,国土资源部这次统计的是105个城市的房价,而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70个城市,能不能说这两个部门统计结果的巨大差异是因为统计样本不同?笔者不排除有部门愿意这么自欺欺人地解释,笔者也承认样本不同结果会不同,但这里面不也有大量样本是相同的吗?不同的只是少数,为何结果一个是蚂蚁,一个是大象?
客观看待技术性因素,不要动辄将技术因素当替罪羔羊,这有助于慎重对待数据发布。“国字号”的数据对于国家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想看,如果决策部门真的相信1.5%的涨幅,那么房地产市场还需要调控吗?有关部门还能认识到“蜗居”的苦楚吗?总而言之,数据的公信力是生命,我们要提高公信力,要重视它、维护它、敬畏它,而不要随意伤害它。(欧木华)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0-01-21从曹操墓争议看学术公信力
- 2010-01-13鲤城区检察院加强监督管理防范机制提升执法公信力
- 2009-12-22网络打“黑”与重塑社会公信力
- 2009-10-21数据不透明产生误解 中国统计公信力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