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年年举行的防灾演习 孙巍摄(友情提供)
日本人抗震防灾意识强,日常抗震防灾准备也很到位。日本各个行政区域都有非常细致的防灾地图,而且把灾害发生时各个地区危险程度按颜色区分开来,让每位居民心中有数,到时候应该先到哪里去集中,再到哪里去避难,清清楚楚,把避难也“设计”得井然有序。各个行政区域都有指定的“绿色避难区”,通常是学校、公园等宽敞地带,那里还集中备有救灾物品。
日本几乎家家都备有防灾手册,一般都是政府部门免费分发的。有了它,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到时候能“临阵不乱,沉着应对”。在我的手头上就有一本警视厅分发的预防地震的小册子。小册子既内容丰富又简明易读,从室内室外安全确认,到紧急情况下应带出哪些物品、平时应储备哪些防灾用品、哪些工具在灾难发生时用得着等,一一详尽。还有你所在的社区、公司的防灾对策、演习等等。
大地震袭击东京,届时可能所有的交通都要中断,在东京上班而居住在东京以外地区的人口大约有四五百万人不能像往常那样乘车回家。东京都专门有可徒步离开东京的防灾地图。
那年,我曾采访过一位日本防震专家。他认为,尽管人类目前还无法避免震灾,但人类在震灾面前并非束手无策,抗震、隔震技术的研究,防震意识的提高,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他在讲到日本防震方面的研究时提到了“生命线工程”研究。他说,大地震的发生与否不是人的意志能左右得了的,防震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当房倒屋塌时人的生命安全怎样才能得以保障,这就是“生命线工程”研究的中心内容。因而,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即使建筑物被严重毁坏了也要给人留出赖以生存的空间、逃离险境的通道、暂时避难的场所等诸多因素。而提高人的防震意识和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能力也是“生命线工程”研究内容的一组成部分。
日本是在1891年浓尾地震(名古屋)后开始从事有关地震研究的,这与从古代就对地震有研究的中国相比历史要短得多。但是多发的地震又促使日本不断地追求防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通过种种方式强化国民的防灾意识。
近年,一种叫做“紧急地震速报接受装置”开始在机关、医院、企业、学校乃至家庭普及起来,它能立马接收到气象部门发出的地震预报,使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防灾准备。气象部门之所以能够在地震袭来之前的几秒、几十秒发出预报,是利用了地震发生时产生的“P波”(Primary Wave)与“S波”(Secondary Wave)传递的时间差。据说,呈直线运动的“P波”破坏性不大,每秒传递速度约7公里。而呈曲线运动的“S波”可以导致房倒屋塌,每秒传递速度约4公里。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约2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观测仪,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全国约8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观测仪,上千个地震观测仪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时时捕捉地震波的网络。
只要地震震源不是在你的脚下,你的家中或单位安装了“紧急地震速报接受装置”,你就有可能在房倒屋塌前获得那足以逃生的宝贵几秒或几十秒。据说,提前一两秒,你可以远离可能倾倒的大型衣柜或书架;提前5秒,你完全可以钻到桌子下面避难。如果有那么提前几秒几十秒,高速行驶的新干线列车可以紧急制动了,降低车毁人亡的几率。
2005年8月16日在宫城县海域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日本有许多地方在“S波”来袭之前10秒到25秒就获知地震警报,从而及时应对,获得了明显的防灾成效。据推测,一旦东海大地震发生,东京在“S波”袭来之前的40秒,可能警报就已拉响了。
![]() |
责任编辑:徐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