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道德评论 > 正文
传优秀儒家文化推进新时期道德建设
http://wmf.fjsen.com 2010-02-20 09:5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通过修身养性,确立和完善自身的价值人格。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对修身的种种论述形成了中华民族价值人格的主流观念。传统儒家道德中对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非常重视,认为这是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孟子重“义”,将“仁义”并称,进而提出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西汉初,贾谊又在“仁”、“义”、“礼”、“智”之后增加了“信”,将五者并举。但是“五常”作为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由西汉中期的董仲舒提出来的。经过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五常”之所以能够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着自己的道德优势。

首先,“五常”本身能体现出类的公正。在孔、孟刚刚建立“仁义礼智”学说之时,他们就通过对人性的积极肯定表现出对类的公正。孔子将“仁”界定为“泛爱众”,这种博爱观念渊源于人类同类相爱的意识。“五常”中“义”的范畴是在孟子性善说基础上被儒家所强调、升华的,儒家将“义”作为辨别人性善恶、裁定是非曲直的尺度。“礼”从本质上说,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设定的,但其在严格等级区分的同时,也在倡导着一种调和,所谓“礼之以和为贵”(《礼记·儒行》)。此外,“智”与“信”更是人“类”所独有,是人与禽兽重要的区分。

其次,儒家“五常”有着合理的道德结构。儒家“五常”之目分工明确,相互补充。它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以处事、做人的行为规范为直接体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道德结构:“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责任编辑: 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