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件材料 > 正文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
http://wmf.fjsen.com 2010-02-10 10:05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适应台湾产业转移所需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快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产业工人培养和公共实训双重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培养大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开展技能攻关、技能竞赛、创新增效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推动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企业认证制度。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结构。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以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为重点,加强农村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村教师、医疗卫生人员、科技服务人员、文化工作人员、生产能手、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等各方面实用人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重点围绕推广农业“五新”,培养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市场知识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

二、强化人才集聚。突出经济建设主战场,适应海西先行的新需求,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事业留才,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吸引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人才、项目、技术、资本高效对接,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风尚。

围绕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人才。组织实施重点创新平台人才集聚工程,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建设200个人才高地。依托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坚持技术引进与人才引进结合,项目对接与人才交流结合,促进人才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集聚。加强高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博士后站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和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示范单位)、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建设,促进研发人才和高技术人才有效集聚。

围绕产业升级集聚人才。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积极引进和集聚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方面人才,密切跟踪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和发掘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围绕重点建设集聚人才。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推进项目建设,建立项目与人才对接机制。以提升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对接、推介,培育集聚一批项目建设的领军人才、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以人才的有效集聚推进项目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项目工程。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人才。依托“6·18”等平台,推动百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支持千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万名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促进省级科研院所升级,打造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继续做好“院士专家海西行”活动和选派专家服务团工作。办好“6·18”外国专家项目成果展和中国福建(厦门)海外留学人才项目对接会等活动,推进引智项目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示范;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和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年度指导目录,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闽工作绿色通道;加强闽台港澳人才交流合作和海外华人华侨人才资源开发,鼓励海外优秀人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创业。

三、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努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热情,调动全社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努力让各类人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得其所。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业绩、贡献导向,建立以能力为基础、以业绩为重点,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以用人单位与服务对象为主体、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引进和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坚持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建立起新型的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机制。坚持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建立社会化职称评价和服务体系。坚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社会化评价制度。

完善人才分配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年薪制、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多元化分配制度。探索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办法。探索建立股权、期权激励机制和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完善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实施“海西学者”选拔表彰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


责任编辑: 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