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的文物将亮相
昙石山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林秋明告诉记者,这些四五千年前的人骨架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与昙石山遗址的海洋文化特征有关。这里墓葬上方有蚬子壳等贝丘堆积,贝丘是石灰性质,具有吸水防潮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无意中很好地保留下了昙石山先民的人骨架。
遗址厅现场有2条两三米深的壕沟,一个属于昙石山文化时期,另一个属于黄瓜山文化时期。昙石山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吴卫告诉记者,第八次考古发掘时,这些壕沟只挖掘了局部地段,壕沟不知往哪里拐弯和延伸。
2009年3月配合遗址厅改建进行的第十次抢救性发掘,进一步揭示了两条壕沟的走向,这对考古研究很重要,对壕沟的用途有参考意义,引发了几种猜测:壕沟是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分界线?抑或是生活区与墓葬区的分界?还是防止外界入侵或防御野兽的设施?这次遗址厅改建,将两条壕沟的走势图标示在大厅墙上。
第十次考古发掘,还挖掘出一些墓葬、灰坑和陶窑,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罐、陶釜、陶鼎,磨制精美的箭镞、骨镞、石锛等30多件器物。这些器物中的一部分补充展示在主馆的陈列厅内。
遗址目前才挖掘1/3
改建后的遗址厅,采用了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尤其是展厅入口处的电子书。电子书做成一本展开的书的模型,投影机放映成像在书上,记者将手轻轻触摸电子书下方的感应器,就能一页页快速翻阅有关遗址厅的图文并茂的介绍。
昙石山遗址目前才挖掘了1/3,未挖掘、需要保护的部分还有2/3,如今这部分就以遗址上方绿化的形式,保护在通往遗址厅的山坡上。上山道路设计得很人性化,建有上山水泥道和残疾人道,以及雨天防滑的木栈道。
山坡上还设置了石斧石锛石雕等园林小品。草皮绿化8日基本完工,据悉,今后山坡上还要塑其他的雕塑小品,使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新馆真正成为一个融博物馆、考古遗址现场和遗址公园为一体的展示园区。
(记者 綦芬 通讯员 陈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