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夺人眼球的新闻层出不穷。山东聊城某高中开展“早恋专项整治”,整治通知进了网络贴吧,即刻传遍大江南北。
整治规定中最“雷人”的一条是:单独在一起、长时间交谈、经常找或者打电话和发短信给异性同学,都被认为有早恋嫌疑,鼓励全体师生监督,拍照后无记名发到指定邮箱。据学生反映,老师已开始带相机偷拍了;校方则辩称只为警示学生并没有真拍。
以我们习以为常的“专项整治”、“集中行动”方式,来管理学生早恋,暴露出原本应扮演未成年人教育者角色的学校,其管理手段之捉襟见肘。无法想象,在亮出如此“狠招”之后,又将如何面对那些青春期的嘲讽眼神,如何引领青少年的品德和心理健康成长?
这样“雷人”的事,远非孤例。北京某大学的宿舍管理规定中,出现了“不许拉床帘”的细致条款——理由是为了“防火”,怎么听都有点儿勉强。某省人大甚至还动用立法手段,把制止早恋行为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规定父母或者监护人对早恋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制止和矫正。
我们的成人社会和教育者面对下一代成长时,有着多么强烈的“整治”、“规范”冲动,然而收获的又是多么强烈的无奈、挫败感受。听到过多起因为父母和老师们偷看孩子日记、偷听电话,硬将青春期萌动的朦胧感情当成洪水猛兽而下猛药管教,结果却导致两败俱伤的个案。有些时候,处在敏感年龄的年轻人甚至为此不惜放弃生命。长辈们则忧心忡忡地感慨:孩子竟不懂我们“都是为了你们好”!
一句“都是为了你们好”,道尽这一代对下一代的关心,以及先入为主的精神焦虑。已迈入中年的一代人原本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一切有“组织”管着、成长环境“井井有条”。他们如今做了父母、师长,养育的又是独担家庭期待的独生子女,面对更多元、更复杂的新时代,自然要打起精神,将“安排一切”的习惯进行到底。
只是我们忘记了一件事:尊重他人。这个“他人”,可能是你的孩子,是你的学生,或者,只是街头巷尾擦身而过的陌生人——其中也有满世界让你觉得陌生、不能理解的未成年人。
管理未成年人从来都有诸多难题。防范孩子因早恋而影响健康成长,更是敏感的难题。应该看到,管理、引导从来不是靠拍脑袋搞运动能办妥的。更需要看到,不论“80后”还是“90后”,今天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根源多在成年人身上。更多时候,需要学习的是我们自己。
不懂得尊重他人隐私,不懂得平等看待生命,任何整治行动都难免被未成年人视为“过分”而事倍功半……(姜泓冰)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31早恋、网瘾等“期末综合征”袭来 家长很发愁
- 2009-10-23儿子早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母亲劝说无效割脉自残
- 2009-08-24黑龙江规定父母须制止未成年人早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