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个突出的亮点,那就是对严格保护环境提出了新的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
保护环境,我省见事早、行动快,有基础、有条件: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规划,森林覆盖率持续居全国第一,是全国唯一一个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三大指标均为优的省份。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打出一整套治污减排政策“组合拳”:领导治污不力不能提拔,评优创先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实行环保“一岗双责”等。环保这根弦,各级各部门绷得越来越紧。
但也还有少数领导干部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满足于GDP增长,不惜牺牲环境。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心切,降低环保门槛,招商引资变成“招伤引污”。
为什么还有的地方、有的干部这样做?说白了,是因为GDP看得见,能体现政绩,而空气质量和污水管网很多是“看不见”的工程,不能立竿见影。更进一步看,则是因为这些领导干部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遭到了严重的“污染”,私心杂念作怪,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缺乏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同样,区分保护环境与不保护环境的标准也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生产。
保护好环境,不是旦夕之功,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看到短期、局部、面上的效果,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持之以恒抓下去。不仅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统一监管的职能,经贸、外经贸、卫生、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相关部门也都要尽到保护环境的责任。
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加大环保考核的分量。政绩导向是方向标,考核政绩,不但要看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绝不该出现干部一边保护环境不力、不重视可持续发展,一边得到提拔重用的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选准战略主攻方向,密切结合目前本地的产业特点、生态战略地位、地理状况等实际,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走绿色发展的路子。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制度、环境、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保障。
福建作为全国最绿的地方,既加快发展,又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对各级政府管理水平和智慧的一种考验。(吴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