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人文精神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逐步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作为教育者,高校美术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个人的人文意识,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以及有效地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2.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氛围。教师应着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真诚相处、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接受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潜能。3.在技能技巧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技能的学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更直接、更主要的还是老师的传授。通过示范,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比如老师的情绪、状态、动作以及反映到技术上的笔触、线条、色调、构图、对画面的理解等,都会直接刺激学生的眼球作用于心理,转化为最直接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美术技能、技巧,而且要导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4.教学评价中要体现人文精神。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人情味。故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艺术表现,切忌过高、过难地要求和束缚学生,应在美术活动中及时、适时地给予他们启发和肯定,让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5.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体现人文精神。高校美术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学科桥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把符合社会进步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基础,注意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多方位地认识美术的特征、表现力、发展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不能以单纯的学习技能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应当将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主旨,将知识技能作为手段,使学生在渗透着人文精神的美术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使其个性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钱文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艺术系)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22迁安举办“弘扬人文精神争当巾帼之星”比赛
- 2009-09-28当下我们怎么过中秋 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
- 2009-09-28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
- 2008-08-26张扬人文精神:上海将汶川地震编入初中语文新教材
- 2008-01-21奥运奖牌彰显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