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重模仿轻创造、重功利轻价值、重实用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误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日趋显现。事实证明,这样的美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对新型美术人才的要求。而只有将人文精神渗透到高校美术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激发他们的艺术热情,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高。
所谓人文精神,即高度重视人及其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并将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并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强调学生要有自我思考、感受和发现的能力,还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
美术教育能够发展完善人性,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美术教育应当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1.过于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对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熏陶;2.过于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严重脱离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教学中过多地采用接受式方法,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而忽视个性教育,最终导致学生机械地模仿。将人文精神渗透到高校美术教学中,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的美术经验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其次,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强调每个人都应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实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不悖,使学生认识到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最后,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具备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的和谐发展。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22迁安举办“弘扬人文精神争当巾帼之星”比赛
- 2009-09-28当下我们怎么过中秋 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
- 2009-09-28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
- 2008-08-26张扬人文精神:上海将汶川地震编入初中语文新教材
- 2008-01-21奥运奖牌彰显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