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任继愈、季羡林、贝时璋、钱学森等四位学界宗师相继辞世。痛惜之余,“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深切的反思:学校要创新教育理念,努力创造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氛围;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以升学率为核心的学校评价机制,等等。
笔者以为,目前我国自己培养的杰出人才的数量偏少,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教育不公平。教育公平不但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学前教育方面,公办幼儿园数量相当有限,一个地区有机会接受较好学前教育的孩子不多;义务教育方面,在硬件设施、生均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和教师待遇等方面,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的校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重点校”制度事实上依然存在。比如,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指出,2006年,在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3万多所农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高等教育方面,部属重点大学在所在城市的招生比例长期畸高,广大农村优秀子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偏低。
杰出人才的诞生离不开主观努力,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教育条件。所谓“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说的就是教育条件对成才的重要性。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导致一些在科学、艺术等领域很有发展潜质的孩子,由于其身处的教育环境不佳,可能从学前阶段开始,就一路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它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基础,如果这一阶段因教育条件受限而没有打好底子,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日后的发展。他们中的极少数人虽然经过自身艰苦努力,加上难得的机遇,成为杰出人才,但绝大多数人因其潜能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开发,失去了本可以作出更大贡献的可能。
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通常呈金字塔形。塔基是大量的普通人才,中间是一定数量的中端人才,塔顶是少量的杰出人才。人才的生成具有累积效应,杰出人才的生成数量取决于整个人才队伍的基数,即塔基越宽,往上各个层次的人才数量就越多,塔尖也越高。只有大面积地提升落后地区、同一地区落后学校的教育条件,创造一个普通人才能大量涌现的环境,杰出人才的诞生才会拥有一个丰厚肥沃的土壤。
出现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有各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也有政府部门教育政策失当的制度性因素。所以,面对“钱学森之问”,不但学校要反思,政府部门也要反思如何改变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依据城市孩子的情况制定教学大纲和其他政策的做法,更多地向欠账较多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领域、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区的薄弱环节配置教育资源,制定有利于他们的方针政策,努力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条件的差距,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要确保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均衡、高质量,力争让每一名在某一方面有潜力的孩子都有机会脱颖而出。(黄琳斌)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18钱学森原则
- 2009-12-07钱学森为啥要讲别人"不敢说"的话
- 2009-12-03净化心灵选择崇高 科学工作者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 2009-11-10钱学森的“争”与“让”
- 2009-11-05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
- 2009-11-03接过钱学森的“最后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