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琦相识是在他第一本散文集子的讨论会上。我发了言,等于是先认识他的书,后结识他这个人。他的书《倾听灵魂》是与本书性质完全相仿的,一本读书随笔、文艺评论、书评、书话的结集。他这个人呢,开完会走入北京的街巷,便会淹没在千万人流之中,是个再质朴不过的读书人。但是后来时间稍长,就觉出他的不同了。他好像是你回忆中冬日里持久地发出温煦的热力,是足可以无机心地围炉夜谈的,一个诚恳、和悦之人。
当报纸书评家不容易。首先要能下笨工夫,至少你要读那些书,读过二十万字、三十万字,然后写出两千字三千字的文章来。你要会选择书籍,要有广阔的知识见闻,要有敏锐的眼光,知道有所评有所不评。笔头要来得快,不说几千言倚马可待,也不能十年磨一剑那样慢吞吞写。还要有现实感,使自己的评论不至于沦为书斋八股,而是联系着报纸的广大读者。世琦书的选目,可说是杂而专,中外作家、学者、导演、编辑、出版家、教育家、党史研究者的书,从大师的经典到普通作者的精品,繁杂而不散乱。比如他谈鲁迅、胡适、余英时、金克木、顾随、黑塞、萨特、波伏瓦等人,都已经不是泛泛之论,而是能够搔到这些名家的痛痒。杂和专的统一印象,就这样给我留下了。
本书题为《批评的风骨》,世上“风骨”的体现依我看是各种各样的。世琦的文风并非臧否人物、敢怒敢言的那种。他的书评很少有一语惊人、振聋发聩的文字,也无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说大话、说极端话,动辄翻案、颠覆,假冒“敢为天下先”的那种作风。而是坦诚直言,纵论世情,属于巴金提倡的“说真话”类型。看他议论有关鲁迅的书,分析鲁迅的自选集为何自己选落《狂人日记》、《祝福》的道理,说到曹聚仁《鲁迅评传》一书论及鲁迅少伪饰、多箴言,都很能切中要害。书中谈到陈丹青倡导旅美华人作家木心的散文,虽对陈为质疑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愤而辞去教职一事表示尊敬,但并不能就此同意陈的木心散文超过“二周”(指周氏兄弟)的观点。在评价余英时的学术高度时,对他科学地论述陈寅恪(经研读诗词深入陈寅恪晚年关注柳如是的微妙心境)以及批评郭沫若、费正清这些学界大人物的勇气,都表示折服。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