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文艺的“低俗化”现象很不满意。然而仅是指责、嘲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重要的是要找到原因之所在。试想,如果我们的作家、编导不去创作和制作这样的作品,所谓“低俗化”现象又何来之有?大概也没有不想写出好作品的作家,而平庸、低俗之作的泛滥,关键在于一些创作者不具备写出达到“审美至高境界”的好作品的能力和素养。
首先,最关键的是作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现实、脱离群众,因此并不真正地熟悉和拥有生活。过去提倡作家“深入生活”,比如柳青创作《创业史》,在陕西农村一住就是8年;而赵树理的作品,所写的大多是他在农村工作中所遇到的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他们对当时的农村和所描写的人物,不仅熟悉,而且有自己切身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当今时代,也许我们不必再延续和提倡那种深入生活的方式了,但那种“亲近生活的精神”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深入方式”,还是绝对必要的。真正认识和熟悉当今处于历史转型期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实和自己所要描写的具体生存现实,要比前辈作家更加复杂和艰难。对于作家而言,所谓真正熟悉和拥有生活,我认为应当做到“见、识、情”的统一。见,即作家的见闻、经历;识,即作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由此形成的新鲜思想;情,即作家的情感体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作家仅仅是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话,他可能装着满肚子的故事、人物,即所谓的创作素材,但他看到的很可能只是现象、幻影,而不是本质和真相,因此不能真正地理解、把握现实生活;如果作家的理性认识不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从大量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那很可能属于书本上或别人的认识和见解,同样不能说明他对现实和生活有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如果作家的情感体验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渗透其中,那么这样的情感就会失之于表面和肤浅。所以,作家只有将“见、识、情”融而为一,就是将见闻转化为理性认识,又将理性认识情感化(见、识、情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我以为才算得上是熟悉、理解或拥有了生活。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应该说当今的多数作家,大概与真正的熟悉生活,还是有不小距离的。
其次,因为并不真正地熟悉生活,又要进行创作,所以只好根据搜集到的素材(现象层面)来进行所谓的艺术加工和想象了。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艺术加工和艺术想象,而是“编造”。有些电视连续剧,不就是几个人坐在宾馆里“侃”出来的吗?出于对“大众趣味”的误解,他们在“创作”中,有的干脆进行“下半身”写作,有的玩语言游戏斗嘴皮子,有的热衷于“床上戏”,有的故意插科打诨并“硬造”噱头,有些改编者,把好作品改得俗不可耐,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改编就是典型的一例。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25蔡武:各级文化部门严厉整治淫秽色情低俗网络游戏手机游戏
- 2009-12-24河南将监控卡拉OK 点唱低俗歌曲系统会报警
- 2009-12-16深入整治网络 手机媒体淫秽色情低俗信息
- 2009-12-10网上淫秽低俗之风整治必须“扯出荷叶带出藕”
- 2009-12-10互联网举报中心曝光10家传播低俗内容的网站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