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国翻译实践的骨干力量是众多的翻译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内地培养出以翻译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博士约260名。然而,在这些翻译人才中,真正从事对外翻译的也非常少。任教于北京大学的辜教授多年来翻译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还培养了9名翻译学博士,这些博士现大都任教于国内高校。谈及学者、教授担任中译外的重任时,辜教授表示,身为教授,往往无法抽身做翻译,偶尔做,“也只是小型的”。
在国内翻译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国外学者的翻译也是杯水车薪。辜教授解释说,除了外语水平,翻译还必须基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国际译联副主席黄友义指出,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化。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由于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外语水平高,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国的整个文化传统思想有深刻的了解,这使得“外国人将中文翻译成外文的门槛非常高”。“当然,国外翻译家也还是不少,但误译的成分很多。”辜教授说,“由于特殊的生活背景,他们习惯了西方的思维方式,想要彻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困难的。”
以文化精髓为目标
“没有翻译,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句空话。”黄友义指出。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应只属于中国,翻译人才的奇缺是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付出才能扭转,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明确目标和方法。
“输出中国文化最终应以输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目标。”辜教授说,“中国文化的精髓包含若干方面,但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尤其是道德伦理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在许多传统学说中。”所以,文化的对外输出并不是简单的将尽量多的中国图书翻译出去,而是有针对性地、集中地翻译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经典著作。
已经翻译成多种语言的中国传统经典著作《道德经》仅次于《圣经》的发行量证明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具有很大的文化冲击力”。从这个层面上说,日本的文化传播之路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文化常常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投入非常大,出版业非常发达。”对比中国的文化输出,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必须深入进行中西文化比较,了解不同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需求,不能指望所有的书销量都大。主要还是要对准读者群,然后再慢慢扩大影响。”辜教授表示。(段祖贤 舒芳静)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21“手机文学”会否迎来井喷?
- 2009-12-11瓦西里耶夫再次摘取俄罗斯文学最高荣誉奖项
- 2009-12-11用钱衡量文学很悲哀
- 2009-11-11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20周年纪念笔会在武夷召开
- 2009-11-11纪念两岸儿童文学交流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