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弄清贵阳哪些孤老需要帮扶、他们的人数是多少等等这样的问题。没有现成的资料,一切只能依靠双腿。阿西和志愿者们在2007年这一年里,不停地奔波于贵阳的大街小巷,调查和走访帮扶对象。阿西的一份笔记写道:
“07城市孤老调查项目(贵阳城区)”走访了贵阳市两城区14个办事处:中中、中东、大南、中南、黔东、贵乌、太慈桥、花果园、河滨、普陀、新华、东山、西湖、中西、宅吉办事处。
到社区进行走访并到老人家入户访谈:陕西路、莲花、蟠桃、文昌、岳英、宝山、青年路、富水路、毓秀、合群路、贵山、尚武社区。
了解到贵阳市两城区享受低保的孤老人数为117人(数据会有变化)。数据如下:
青年路2人;宅吉办3人;中华中路9人;中华北路2人;中华东路12人;大南办1人;北京路无;头桥24人;威清办无;延中办无;中西办9人;河滨办未提供数据;普陀路6人;环北办无;市西办3人;花果园11人;中南办4人;西湖办9人;兴关路1人;遵义路无;新华路4人;黔东办4人;太慈桥1人;沙冲路1人;贵乌办10人……
只知道需要帮扶的孤老有多少、在哪里,还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走得多了,阿西就发现,以前以为每个孤老都是一样的,只让他们吃饱穿暖、病痛能医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其实,每个老人因为身世、身体、个性等状况的独特性,他们的需求差异性很大。一般来说,由于特殊的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关系,这些老人通常都很好强,自己能做的事,决不麻烦别人;能不花的钱,决不向别人要一个子儿。青年路的谢婆婆拄着拐杖,但长年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她总是对志愿者说:“我什么都能做。你们来看看我,就比什么都好。”这些年国家推行的低保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他们反而在精神上需求更多、更强烈、更多样。如果出于一般的怜悯,只对他们做简单的资助,就无法满足这些孤老的需求。所以,阿西提出了他的想法和计划:在尽力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这就意味着,要在情感的层面进行帮扶,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句话:要与他们交朋友。
这一来,要做的事更多了。每一次见到老人,都要花更长的时间与他们谈天说地;每一个孤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帮扶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付出志愿者的真情。真情,那种朋友般的真情,是任何物质帮扶都无法替代的。这是阿西最刻骨铭心的体会。为了与孤老更好地交朋友,阿西与志愿者们制订了详尽的调查走访方案,把孤老的情况摸得十分清楚,了解得简直比自己的父母还清楚。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17中国移动向“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捐450万
- 2009-12-11细雨无声 滋润空巢老人心田
- 2009-12-11给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支个“心招儿”
- 2009-12-10从受助者到志愿者 李淑君用爱温暖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