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八闽文明> 厦门 > 正文
厦门集美区:农民朋友和外来员工有书读
http://wmf.fjsen.com 2009-12-14 10:43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文明风12月14日讯(通讯员 吴会明12月13日,适逢双休,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叶厝“农家书屋”来了很多当地村民和租住在村里的驻地企业外来员工。他们有的在阅览室翻阅书报杂志;有的在娱乐室唱歌跳舞;有的在健身房做运动……在这里,让人感觉秩序井然,暖意浓。叶厝支部书记张武财高兴地告诉笔者,平日里,农家书屋都有人,尤其周五晚上和双休、节假日来的人更多一些。“在厦门市集美区农村,像这样标准化、多功能型、开放式的农家书屋有10多个。农村形成的阅读条件完备、广泛覆盖的读书设施网络,极大丰富了农民朋友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委副书记黄聪敏说。

作为政府为民办实项目,早在2007年底,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管理帮带,在辖区选择农村人口和当地企业外口多的新村村等几个村庄,首推农家书屋建设试点。2008年底,厦门市集美区正式确立所属杏林街道的内林社区、后溪镇的新村村为农家书屋示范村,接着又被厦门市确定为全市首批农家书屋示范单位。自此,集美区以点带面、以面连片,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致力于破解农民朋友们和外来员工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前些天,在厦门市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动员会上,集美区介绍落实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13所农家书屋并配备13名管理员,深受广大农村基层和辖区驻地企业普遍欢迎与好评的成功经验,得到厦门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与称赞。

笔者采访得知,所谓“农家书屋”,就是指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在当地农村人口和来厦务工人员相对集中、与学校距离较近的地方,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出版物借阅、出租等综合服务网点。这两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经市财政拨款,区、镇(街)财政配套和社会各界捐款等模式进行建设,并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同时,加大三农出版物的征订发行工作力度,做到了人口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在1500册以上,电子音像制品在80种以上,并配备党报、农业类报纸各1份和5种农业科技类期刊,促进三农出版物有效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动员并组织出版物经营单位参与“四下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农村群众和外来员工喜爱。

“读书、看报纸,唱歌、玩游戏;还可与邻居轻松OK一阵或与工友激情PK一回……如今,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朋友和外来员工学习、健身的好场所,娱乐、休闲的好去处。”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内林社区常住人口3000多,外来人口1.8万人,驻地有华懋、长城等企业60多家,农家书屋藏书2300余册,并有报纸、杂志、电子音像制品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社区支部书记林艺民说:“一直以来,我们积极为广大村民及外来员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了村里的一大品牌。”后溪镇新村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辖内有飞鹏、新凯等知名企业,外来员工1.2万人,书屋藏书约5000册,最近还添置了四大名著等。村支书吴万能说,目前农家书屋有了长效管理机制,服务功能明显,成了大家的乐园。

笔者采访发现,而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农民朋友和外来员工有书买、有书借、有书读,没事闲逛的人少了,到图书室查阅信息的人多了;玩麻将扑克牌的人少了,研究科技本领的人多了;买六合彩票的人少了,寻找致富门路的人多了。村民杨渊是三峡库区移民,通过农家书屋学习蔬菜生产、水果种植新技术,成为村民创业增收的榜样。他说:“新家与老家水土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初来乍到盲目种地,投入的资金、劳工多,可收入却没有今年好,果真应了那句名言,知识是力量,科技是财富。” 像杨渊一样,这两年,厦门市集美区一大批村民陆续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辖内有集美、杏林两个国家级台商投区,工厂企业林立。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村民相像,通过在农家书屋寓乐于学、融会贯通,寓学于乐、学以致用,增长见识、锻造才干,成了工厂的岗位标兵、企业的技术能手,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工作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外来员工的佼佼者。厦门宏发电声公司线长肖华清好学习、肯钻研,成绩突出,被评为厦门市“十佳外来员工”;该公司阙春凤则把学习掌握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贡献突出,荣膺厦门市“三八”红旗手。“政府开设农家书屋这所学校,真好!”已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责任编辑: 陈玮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