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1月24日讯(通讯员 张玉生 连美萍) 眼下,收获了秋茶的丰收,作为制茶新手的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和洋村茶农陈进碧心里自然难掩喜悦之情,今春刚刚返乡回到村里加入"茶农"的他,很快掌握了用电气设备制茶的技术,轻松走上"茶"路。
近年来,大田茶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县拥有茶园面积6万亩,年可创产值3亿元。其中,毗邻闽南安溪、永春等茶叶主产区和洋村,是大田县近年新崛起的制茶专业村,这个村人口570人,现有茶叶加工厂106家。
然而,四年前,和洋仅有零星一点茶园,茶厂为零。自村民陈成兴在2005年创办首家茶厂后,开了个好头,让村民们看到了茶叶是个"富矿",制茶业在和洋村迅速得到扩展;至2007年初,陈爱文等11位村民办起茶厂。
2007年以前,村里茶农制茶大都采用以煤、液化气为燃料的加工设备,不但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还时常因控温难,落后的滚筒杀青机、手拉式烘干机,温度、火候都难以控制,加工出来的茶叶色泽差、香气低,滋味不浓,自然就上不了档次,每公斤茶叶只能卖二三十元。
随着制茶工艺的改进,村民纷纷采用电气化制茶设备,这些设备的不断增多,用电量随之猛增,和洋村2001年农村电网改造时安装的那台容量为80千伏安的变压器出现了过载现象,线路也同时出现"卡脖子"问题,严重影响当地制茶生产。和洋村村主任陈德书告诉笔者,当时有6户村民买了大功率的空调,用于控制茶青的干湿度,可是这几台空调和制茶设备一开起来,变压器就发出"嗡嗡"的响声,全村人都听得到,电灯一下子暗下来,变得红红的,由于变压器和线路在茶叶生产旺季不堪重负,村里又拿不出资金进行电网改造,电力不足成了茶农们最揪心的事。
为确保茶叶生产用电,大田县供电公司投入资金20余万元,结合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改造,于2007年4月实施了和洋村配网改造工程,为这个村的配电变压器进行了增容,新增了一台容量250千伏安的变压器,新架设和改造低压线路3千多米,将原25平方毫米的导线换成120平方毫米,满足了茶叶生产的用电需求。
有了充足的电能支持,和洋村的茶叶迅速发展为"茶业"。2007年春季,该村村支书陈荣耀和29位村民也加入了制茶行列,并且掀起制茶设备更新换代之潮。全村茶叶加工厂全部换上了电控杀青机、摇青机、除湿机等先进的全套制茶设备,各茶叶加工厂纷纷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自从2007年10月和洋村茶叶加工一条街奠基剪彩以来,村里茶叶加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如今,全村拥有茶厂120多家,大多紧依在公路两旁,前后不足200米,一家紧挨着一家,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和市场效应。村支书陈荣耀告诉笔者:全村目前参与种茶、制茶的人数达70%,茶园面积从30亩扩展到1000多亩,茶农在拥有好的电动加工设备,茶叶加工技术得到快速提高。
在和洋村各茶厂里,不但可以看见先进的做青机、杀青机、速包机等设备,还可以看见一部部崭新的空调,可这些空调都不是为主人服务的,全是为了厂里的茶叶"效劳"的。茶农陈成兴说:电足了,空调开的起来,秋季采收的茶青经空调调节干湿度后,加工出来的茶叶质量好,自然卖的俏,一公斤茶叶可以多卖两三百元。今年茶叶采摘加工期,和洋村不少茶农加工了自己茶园的茶青后,还找周围村庄的茶农收购优质茶青来加工,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了,成了全县茶叶加工第一村。
茶农陈进碧在和洋村是名制茶新手,今春刚刚开始加工茶叶,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他加工的茶叶卖得俏,制好的茶叶让客商抢售一空。陈进碧告诉笔者,今年他赚了3万多元,全村茶农今年净赚了500多万元。
吴山供电所所长田加造告诉笔者,在制茶季节,供电所全天候为客户提供最贴心的服务,供电员工经常深入茶厂宣传安全用电常识,指导企业科学用电,在茶厂留下抢修电话和包片电工联系电话,出现用电故障随叫随到,赢得了客户的好评。
责任编辑: 陈玮 |
- 2008-07-29大田县组织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者服务活动
- 2008-09-17大田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
- 2008-01-21三明市大田县加大力度查处搭售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