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有新闻报道,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将在包括黑龙江在内的多省份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笔者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是一件好事,但一个好的制度还需要好的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将“校长实名推荐”深入下
去。
高考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家长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因为每个家里都有孩子,而每一个孩子可能都想上北大。如果把过去的高考比作是一座独木桥的话,“校长实名推荐制”就相当于又修了一条辅桥,辅路,中学校长有了“实名推荐”这个权力后,可以说是改变了过去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或者说是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好事。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这种“双轨”制也有可能变成了“越轨”制。公众对这项制度的担心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担心是,这个制度刚开始进行的时候可能没什么事情,但过几年没准就会乱;第二个担心是北大进行的时候可能没什么问题,如果其他学校也在争相效仿这个制度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问题;第三个担心,这项制度可能会加剧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基础教育的不平等。比如说有统计表明,上北大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只占到20%,80%的学生都来自于城市家庭。有了推荐制以后,城市的重点中学有了这样一个条件,是不是农村孩子上北大的机会就更少了呢?这样的一些担心,可能还是存在的。
这项制度如果要搞得好,至少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是彻底公开。现在北大说了,北大校园的网上要公示一个星期。但仅仅这一点可能还不够,中学校长在自己的学校推荐谁,也必须要公示,这也是关键点。
第二点,中学校长和大学校长要讲良心。对于很多中学的重点学校来讲,重点学校中间能够符合推荐给北大的孩子可能不止一个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农村的孩子,有一个城市的孩子,可能还有一个领导干部的子弟。那么这个时候推荐谁,就完全看中学校长的良心了。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制度还需要好的配套措施,这样推荐制才能够深入下去。(王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