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未成年人
为万千贫困孩子插上希望的翅膀
文明风   |  时间: 2009-11-10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点燃“希望”

  20年来,希望小学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神州大地播撒,让挣扎在辍学边缘的孩子们有了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希望小学里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中国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张胜利深情地说。1989年10月,河北省涞源县桃木

疙瘩村迎来了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张胜利和另外12名失学孩子成为希望工程资助的第一批孩子。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张胜利回到家乡当了教师,他要把爱和希望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1991年,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的一年级小姑娘——苏明娟的照片打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灵:“我要读书!”——人们从这双明亮的大眼睛中读出了贫困地区面临的教育困境,读出了所有失学儿童的无助与渴望。

  “我和数百万贫穷家庭的孩子一样,都是希望工程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连高中都上不了。”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苏明娟说。2005年她从安徽大学毕业后到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山区教学条件很差,孩子们求学十分艰苦。苏明娟清晰地回忆起她当年就读的张湾小学:教室低矮破旧,冬天窗户没有钱装玻璃,蒙上塑料布又怕光线不好,只好任寒风呼啸着灌进教室,孩子们被冻得缩成一团。

  “山区消息闭塞,当时我并不知道有这张照片。直到1994年,在湖南军校读书的李万叔叔,将一份刊登这张照片的报纸和一封信寄到我们学校,说要找照片上的人,愿意资助到小学毕业,我才看到这张照片。”苏明娟说。

  李万是资助苏明娟上学的第一人。他把微薄的津贴一元一元地攒起来,每学期都资助苏明娟100元钱,一直到小学毕业。“希望工程给我的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让我懂得了爱的含义。”苏明娟说。

  读初中时,天津一名老人给她寄来了600元钱,因为已经得到资助,苏明娟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将这笔捐款转给了中国青基会,用于资助他人。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回报社会是一种义务。”作为中国希望工程的代言人,苏明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大学期间,她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卖报纸,将挣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2006年,她拿出1000元工资,捐给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在很多公益活动现场,都能见到苏明娟的身影……

  如今,在希望工程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孩子中,有的成为企业技术工人,有的回到当地农村担任乡村教师,还有的成为科研人员、高级管理者……希望工程改变了中国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金寨县团县委副书记乐绪芹告诉记者,金寨县培养出了全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张宗友;荣获全国“希望之星”称号的邓磊,200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全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少年大学生。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校长周标亮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希望小学模范教师称号的获得者。她说:“我从一名失学儿童成长为希望小学校长。希望工程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数百万失学儿童的命运。我将尽力回报社会,尽己所能传递爱心,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从肥胖到网瘾:孩子成长中的烦恼 11-09
 新华社社评:为了亿万张孩子的笑脸 11-05
 小学门前接孩子,脸上挨一枪 11-10
 教育孩子父母莫扮红白脸 11-04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